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改革重于调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4日 07:16 经济参考报

  改革开放27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令世人瞩目的增长速度。在我国经济长期快速的增长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起伏扰动的问题,通过适时的宏观调控措施,经济失衡的现象得到了及时化解。应该说宏观调控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宏观调控的难度系数在增大,宏观调控的方式和作用也应当重新认识。

  一些重要经济指标在“总量”方面特别是结构性的超常失衡是需要进行宏观调控的
外在表现,其内在原因一般认为是“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因此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理由,相反,这里面政府的原因却被忽视。政府既是宏观调控的主体,同时引发宏观调控的某些原因也在政府,在市场经济不完善的转型阶段更是如此。

  当经济出现表面问题时,政府不得不介入进行

宏观调控,这时政府往往有自我强化调控角色的倾向,在现实问题需要迫切解决的情况下,也会有意无意中承担并制造新的政府职能。而很多所谓的“市场失灵”实际上是市场不足导致的失灵,这与政府在制度建设和深化改革方面的缺陷有关。

  由于产权保障不足,一些企业常常追求短期行为,结果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增大,企业社会责任的治理机制难以有效发育。很多政府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模糊公共产品概念,设置垄断领域,直接干预和影响经济,相反,很多需要其监管的责任却没有承担好,比如上学难、就医难等关系民生而需要解决的重大调控问题,就是政府通过公共政策的设置,利用非财政性的措施控制,并不公平地分配着大量的经济资源的结果,这些都会导致经济的不协调发展。

  在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时,常常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中央认认真抓宏观调控,一些地方一样会拼命地追求投资增长率。最后常常表现为某些局部地区、个别行业投资过猛,这是整体与局部利益难以协调的结果。另外,地方政府客观上还是存在各种行政压力,并形成不同的行政利益观,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会采取反调控行政行为。由于体制原因,地方政府在很多情况下就会成为宏观调控的掣肘。

  宏观调控的一些手段尽管有效,但是可控性与最优化不是一回事。经济起落在某种程度上是政府“宏观调控”这只有形之手操纵使然,最终也表现为宏观调控的失灵,使得前次宏观调控成为以后宏观调控的原因。

  我国宏观调控使用的工具往往也是需要改革的对象。市场经济体系中各种经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技术性宏观调控的难度在所难免。运用这些工具解决了单方面的结构性问题,却常常因为经济链条的连锁反应而引起另一方面需要调控的结构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宏观调控的失效关键在于宏观调控本身无法解决根本性问题,宏观调控取得暂时性表面成效时,往往会衍生新的问题。在以往的宏观调控中,把需要调控的一系列经济问题联系起来看时,相互之间明显缺乏市场经济的逻辑,比如,一方面银行存贷差需要解决,另一方面又要紧缩信贷控制投资;一方面粮食、电力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设法控制价格,并设法控制企业进入和市场竞争,等等似是而非相互矛盾的调控措施还很多,这就是市场化过程中真实的经济世界和无奈的宏观调控。

  从宏观调控主体的角度看,解铃还需系铃人,但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时,一方面要谨防解铃之时再系铃,另一方面宏观调控当然要采取综合性方法,但宏观调控的目标更要有综合性,宏观调控不应单单局限在所谓产能过剩、投资过热和

房地产等方面,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始终要综合考虑、长远关注。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才能解决好引发宏观调控的根本问题,使综合性宏观调控目标的各项指标合理化。

  改革开放始终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通过改革调整,既可借用一时的结构失衡将经济规模跃变到一个新的台阶,也可迅速调整微观经济关系。

  (作者单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闻新国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