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民企走出去尚需政策扶一把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 10:56 经济参考报

  跨国收购、异域办厂——视野广阔的中国民营企业家们已经迈出国门。“走出去”正在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一个新话题。

  业内专家指出,“走出去”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民营企业应该认识到其中机遇和矛盾并存。

  刚刚起步 经验不足

  来自浙江省外经贸厅的一份调查报告说,大多数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国际化仍然处于试探阶段。“走出去”的企业以贸易企业为主,并未大举进入国际市场,进行跨国经营,真正具有国际化需求并具备国际化能力的企业仍然寥若晨星,而能通过跨国并购成功实现跨国发展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此外,我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限于企业自身实力及融资手段和渠道缺乏,单个交易的规模还是较小。

  面对“走出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有专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从外因来说,尽管“走出去”是国家倡导的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战略,但目前在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上还没有跟上,因而在推动上还缺少行之有效的手段。

  目前我国的境外投资宏观管理体制相对滞后,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缺乏统一且透明的政策。由不同政府部门对每个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审批,审批环节多,耗费时间长,影响了企业境外投资的积极性。

  同时并购进程中,融资渠道少,境外资金筹措困难是制约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的又一因素。目前,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的经营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融资、从国内和所在国银行、资金市场及有关政府组织筹集资金、国际社会的资金。而我国民营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融资渠道大多来自国内母公司的支持。

  国家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对资本项目下的外汇实行严格管制,虽经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许可,浙江率先在全国放宽了相关的管制额度,管制情况较全国有所松动,但仍存在国内资金不能按时、按量抵达境外的问题,又使本已严重的融资问题雪上加霜。

  此外,重审批轻服务,组织引导不到位也暴露出宏观管理上存在的弊端。多年来,虽然我国各级政府或有关职能部门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在其组织协调下向外拓展的力度还显脆弱,大部分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基本上还都是企业自发的市场行为,这使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增加了拓展的机会成本。在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缺乏获取国际市场信息的规范、快捷、有效渠道,跨国并购可能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更多的不确定性。

  从内因来说,在跨国并购领域刚刚起步的我国民营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海外并购经验和整合并购企业的能力,因此实施并购后的整合过程缓慢,这样不仅会使预期的对现有产业的带动作用难以发挥,而且还可能使原先经营正常的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和经营危机。

  正视问题 弥补缺陷

  亚洲

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副代表兼首席经济学家汤敏认为,中国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要走出去,需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是要扎堆,中小企业要出去,最好是一群一群出去,上下游的企业一起出去,这样互相有照应。它的影响力也比较大,从对方政府拿到政策优惠就应该比较容易。所以中小企业要出去,最好是扎堆式出去,或者是集约式投资,跟
东莞
的台商城的方式差不多。第二,一定要首先把功课做好,不要盲目出去。所谓功课就是要对对方的机构、法律和市场做很多的研究,这样出去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中小企业缺乏这种研究能力,我们就要发展中介机构,中介机构的作用非常大,中小企业要舍得花钱请中介机构,请咨询公司,包括国外的咨询公司,做很好的市场调查和市场研究。第三,中小企业真要走出去,一定要吸引人才,要培养人才,而且要敢于吸引外国的人才,没有好人才肯定做不好事情。

  同时政府的政策和政府的推动对帮助企业走出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企业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时候,政府要出面帮助企业,这是天经地义的。政府在帮助企业走出去方面,有两大工作。一个是国内政策,包括外汇政策、审批政策等等。我们现在的大部分政策都是在外汇短缺,需要吸引大量外国投资的时候制定的。在过去制定的政策和规章制度里面有些已经过时了,有些已经没有必要了,应该进行调整,特别是对外汇管制方面的政策。

  中国政府应怎样帮助中国企业在海外有一个公平、宽松的投资环境?外交部门要从政治外交向经济外交进行转变,要跟当地的政要和企业家做朋友。同时要向国内发回大量的信息,现在企业走出去比较少或者走出去失败较多的原因跟信息量不够非常有关。国家要重点扶持帮助企业走出去的中介公司,如咨询公司、会计师和律师事务所等,要形成一套集约式的中介服务,这些工作都需要政府来推动。

  本报记者 裘立华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