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江苏外向型经济调查 企业变身国内吃草国外挤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 07:56 经济参考报

  “外资崇拜”与“内资歧视”非改不可

  虽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十强县最新排名,江苏有6个县位列其中,但这并没有减弱人们对江苏经济过度“外资化”特别是“苏州神话”的质疑,以苏州为代表的发展模式是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只长骨头不长肉”?人们究竟是应该把它当作发展区域经济的样板,还是把它当作应极力避免的现代化“陷阱”?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与蓬勃发展的外向型经济相比,江苏特别是苏州自主创业的本土经济显然要失色许多,也因此招致了“苏州经济患上了‘外资依赖症’,对当地民营经济的发展产生‘挤出效应’”的指责。

  目前,江苏经济的主力是外资投入,一家跨国公司到江苏来设厂,产值动辄就是几亿、几十亿,经济指标迅速就能得到提升,所以各级政府都乐意通过招商引资来获得政绩。而招商引资的政绩就是拼数字,拼优惠政策,于是乎地价越来越优惠,税收减免越来越大胆,各种政策底线不断被突破。

  据了解,1994年,新加坡政府看中了苏州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条件,在苏州城东合作开发了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随着该园区招商条件的成熟,苏州又在城西如法炮制,开辟了新的工业开发区——苏州新区,提供更便宜的土地、更优惠的政策。苏州市政府认为,市场竞争,如果苏州不开辟新区,那邻近的吴江、昆山甚至无锡、常州也肯定会用更加优惠的招商引资手段来吸引外资。

  江苏一些民营企业的老板反映,现在一些地方政府既不相信国有企业能做好,又不相信民营企业能做大,于是为了追求政绩或推动本地经济增长,盲目引进外资,过度超前开放,甚至大搞“外资崇拜”与“内资歧视”,将好的土地等生产要素优先供给外资企业。他们对外资企业实行“超国民待遇”的结果,是加重了本国企业在竞争中的劣势地位,发展空间受到人为挤压,江苏民营企业难以与外资相抗衡,所以发展起来举步维艰。

  对外商的过度优惠已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招了女婿冷落了儿”。近年来,许多国内企业纷纷“变身”外企,“国内吃草国外挤奶”就是不合理政策的结果。给民企同样的发展空间,迫切需要适时取消诸如金融、税收等方面的差别性政策,让民企可以感受到同样的尊重。

  多年来,江苏省的发展路径主要是依靠第二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又主要是靠招商引资。外资的大量涌入,对江苏经济的增长、人气的积聚、先进管理理念与技术水平的提升无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苏州为例,其之所以被称为全球第9大新兴科技城市之一,其经济的科技含量明显高于浙江的许多城市,外资的进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也有一些专家认为,对于外资的引进并非多多益善。跨国资本是无根资本,有不可改变的逐利性。资本流入的时候会带来繁荣,资本一旦流出就有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专家指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需要形成内资和外资企业平衡的机制,企图完全依赖外资构造一个长期稳定的经济结构是不现实的。如果我们不能在引进外资中利用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培育出本地有

竞争力的企业,那么我们不仅不能持续地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而且今天的繁荣可能就是日后的悲哀。

  事实上,目前对外资的过度依赖已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与我们的初衷不一致的情形。

  首先,从技术上而言,外资的大量涌入在占领我们市场的同时,先进的核心技术并没有留给中国,相反对国内企业的发展形成一种“挤出效应”。

  第二,从对社会的贡献而言也不容乐观。资料显示,江苏的外商投资企业平均亏损面在51%至55%左右,这与连连追加投资的热火朝天的局面显得极不相称,究其原因是大量的外商投资企业为了避税做账面亏损。

  第三,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有可能导致国家

宏观调控能力下降,受制于人。一旦大量外资撤离,剩下的只能是一片残砖断瓦、被污染的土地和低技能的工人。这实际上已被列入美国某智囊机构所主张的对付中国的“软杀伤”战略之一,不能不引起足够的警惕。

  外资过度化的问题已引起了江苏省的高度重视,江苏的民营企业已出现了良好发展势头。此外,江苏省还努力推进从招商引资向招商引智的转变,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从强调“引进来”向强调“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促进转变,从推进制造业开放向制造业、服务业开放互动转变,从发展加工贸易向推进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同步发展转变,从积极引进国际资本向引进国际资本与推动民营经济国际化并重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

   本报记者 包永辉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9,8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