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学生”最近常被提及。他们的父母亲在外地打工,自己在老家被隔代照管、旁亲照管,他们被称为“新时代孤儿”,他们的童年岁月又被称为“草样年华”。目前,农村“留守学生”群体正逐渐成为滋生社会和心理问题的一个特殊群体。
据报道,目前我国农村有近1000万“留守学生”,由于亲情缺失、监护缺位和家教缺乏,他们极易形成自私自利、性格孤僻、感情脆弱的性格,进而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甚
至走上犯罪道路。一份调查显示,在“留守学生”中,品学兼优者少,违规违纪者多;勤俭节约者少,挥霍浪费者多;自主自立者少,依赖他人者多;在突发性事件中,“留守学生”也几乎没有自救能力。因而,这个严重缺失父母关爱的群体,其实更是一个常常让教师伤神费心的群体,他们数量庞大,给教育者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从社会体制上看,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留守学生”严重缺失父母关爱而引发种种社会问题的根本成因:附加在城市户籍上的就业、居住、子女教育等门槛,使进城务工人员被迫选择了抛家别子的生活;与此相关的是高考、中考以及升学的属地管理制度,加上各地教材选用的差异,其子女转学后将面临教育内容、考试体系和升学渠道不能衔接的困境;同时,城市生活成本对民工来说不堪重负,子女进城读书可望不可及。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让农民工们都返乡务农显然不现实。可行的治本之策,还在于加速推进户籍改革,使得农民工们有能力把孩子带在身边,同时将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纳入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整体方案来考虑,真正给农民工子女提供平等的就学机会,使之在城里有学可上,以尽量减少农民工子女在农村“留守”。
何勇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