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评论:[经济学随笔]相对福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7日 10:07 经济参考报

  有时候你很生气,是因为“人比人,气死人”,有时候你觉得还满意,是因为你感到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住在街头桥洞里的两个乞丐,有一天他们在聊天,说起当时市场上东西很贵,失业很多,房租上涨,而且还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一个说:“还是咱们好,不用掏钱买东西,也不怕失业,不用租房子,通货膨胀也跟我们无关。”另一个赶紧制止他:“说轻点,别让人听见,省得人家眼红。”他们也是在与别人的“比”当中生活着,痛并快乐着。

  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有个理论叫做“相对收入假定”,他认为一个人的消费水平,固然首先取决于他的实际收入(绝对收入),但他也要根据自己的相对收入来进行必要的调整。所谓相对,除了与他自己的过去比以外,主要是与他周围的人比。相对收入影响消费,影响心情,进而影响他的福利。这种从比较中得到的福利被称之为“相对福利”。

  所谓“周围的人”是指与你的生活有一定关联的人,人是社会动物,一个人总是生活在一个相对有限的社会环境之中的,“亲戚就怕亲戚穷,邻居就怕邻居富”,亲戚穷了要你周济,邻居富了会衬出你的贫穷,这些人跟你有比较近的“比较”上的联系,所以你要计较,而远在天边的联合国秘书长有多少钱你不会跟他去比。

  同一个单位工作的同事,是关系较近的,每天醒着的时间有一半厮守在一起。假如你工作的单位给你加薪,你未必高兴,因为还要看给同事们加不加、他们加多少。别人都加两百,给你只加一百,你会生气,若给你一百,别人都是五十,你一定快活。尽管你拿的都是相同的数目,你的“相对福利”却大相径庭。

  而且,跟不同的相对人比,心理感觉也不同。有人曾经用摄像机拍下奥运会运动员在前三名领奖时的表情,发现第三名一般都要比第二名高兴,尽管他的名次在后。因为第三名总是庆幸自己挤上了领奖台,而第二名总是觉得自己本该站在冠军的宝座上。在对这些获奖者进行采访时,许多亚军都伤心地说,差一点就成了冠军,而季军大多欣慰地说,差一点就名落孙山了。学生考试成绩出来时,得60分的高兴地跳起来,因为总算及格了,不用补考了,看那些要补考的人真可怜,而不高兴的往往是98分的,他在懊悔,怎么弄丢了两分?所以心理学家总是劝告人们要经常到以下几个地方跑跑:医院、贫民窟、殡仪馆,这能增加他们的“相对福利”,得意者不至于得意忘形,失意者不至于上吊自缢。一个好的心理医生劝慰不幸者的最好办法,是给他讲更不幸者的不幸,使之平添许多“相对福利”,从而抵消他的痛苦。

  人都有自私心,所以家里夫妻吵架总是关起门来吵,怕被隔壁邻居听见了让他们增加“相对福利”,而如果单位里只一个人得奖,第二天上班时总要说“我昨晚牙疼了一夜”,以使同事们得到一点“相对福利”,减少他们的嫉妒。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里芬历险记》讲道,一个假的莎翁剧团演出很差,但看过的人却都不肯说不好,其目的在于,既然自己上了当,那么要让别人也上当,这样可使自己的上当有个垫背的,减小自己“相对福利”的损失程度。以前我们经常搞“忆苦思甜”,目的也是增加我们的“相对福利”,当我们一想起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时,不由得幸福感洋溢全身。搞迷信的人编造出十八层地狱的恐怖来吓人,同现代影视恐怖片的作用相似,走出电影院,你会发现生活真美好。西方国家每年都有感恩节,也是要人想想以前的痛苦生活,再吃一顿火鸡大餐,怎不叫人感恩万分?

  不管人们的心灵是高尚还是卑鄙,“相对福利”总是客观的存在。当然,“相对福利”终究只是相对的,并不是实际的。我们要努力创造真正的福利,但也不能忽视“相对福利”,特别是在人们日益追求精神满足的社会。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王治平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