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精彩推荐:个人状况对政策的影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5日 09:54 金羊网-新快报

  作者:周其仁

  那些位居要津的官员们的个人状况,究竟怎样影响到事关民生的经济政策的制定?

  两段回忆录有助于我们一窥事情的究竟。第一个故事来源是陈祖涛的口述历史《我的汽车生涯》。陈祖涛先生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奠基人物之一。

  话说1982年上半年,中汽向国务院提出报告,要求生产自己的轿车。结果,陈和“一位地位很高的官员在会上就发生了冲突”。当这位高官一再表述“轿车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产物,决不能为它开绿灯”时,陈祖涛起来质问:“你坐轿车吗?”对方答,“坐。”陈又问:“为什么你能坐,别人就不能坐?为什么你坐就不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别人坐就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那位高干的回应更加可圈可点。“他冲着我大声说:‘陈祖涛,你可以在《人民日报》上写文章批判我,但是对轿车生产就是要像计划生育那样严格控制,不准多生产一辆。’”“结果可想而知,自己生产轿车的报告如泥牛入海”。

  另外一个故事发生在1941-1943年美国的

财政部和国会之间。弗里德曼在财政部工作期间,常常要带着研究出来的税制改变方案到国会作证。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当时一位议员的年薪是1.5万美元。”结果,“每当我们在国会委员会就拟议中的改动作证时,意料之中的第一个问题都是:‘请举一个具体的例子,例如,1.5万美元。’”弗老对此不无讽刺地评论道,“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拟定的税率表总是以1.5万美元为基准!”

  上面两个故事皆精彩。陈祖涛抓住了那位官员言语里的破绽,留下了一段令人尴尬的记录。相比之下,弗里德曼见到的那位美国议员,却分明是怕听不懂那些复杂的计算而把自己“绕进去”,所以对每个税收变动的建议,一概要求以他个人的收入为例来加以说明。

  让我们把上述两个原型简化一下。第一种模式不妨叫“置之度外”,就是决策制定人在选择政策时,不依赖他个人的利益、经验和相关感悟。就靠中国老话讲的“天下国家”意识———那些铺天盖地而来、似乎正确得不能再正确的“大原则”。

  另外一种模式呢?就叫“设身处地”吧———先把自己的个人状况“设”进去,来点损益计算,也感觉一下政策变动的可能后果。

  闲话家常,我倒更愿意“推荐”一下官员的“设身处地”。是的,这是一个谈不到道德优越感的行为模式———决定军国大事,怎么可以把个人身家放到前头呢?难怪就连弗里德曼,几十年后谈及他的那位国会议员时,在字里行间还不免露出了鄙视。

  问题是完全不以一己之利为依归、又能够客观看世界的,可遇而不可求。如果实在遇不到,退而求其次,你选哪样?我考虑“设身处地”———虽然讲起来难上台面,但它有一个重要的实用性优点,就是不容易让经济政策远离常识。说起来不容易相信,绝大多数事与愿违、甚至给经济带来巨大灾难的政策,形形色色之中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严重违背常识。

  (观宇/编制)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