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系统发展、产业集群导引中国县域经济未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5日 09:02 中国经济时报

  经济专家组赴河北实地调研,并在内邱召开“县域经济发展座谈会”

  古语有云:“郡县治,天下安”。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县域,不仅涵盖“三农”,联结城乡,而且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正因为如此,中国经济在向城市经济侧重近20年后,开始了向县域经济侧重的阶段转换。今年初,有观察人士指出,随着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呈现出向县域侧重的方向性变化,一个中国县域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而且“县
域经济大发展”已经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第三阶段的重要特征。

  新时期,中国的县域经济该如何发展,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背景下,内陆地区大批正显现出发展势头的县及县级市下一步该如何继续快速、稳妥发展?6月11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一批专家、学者组成的经济专家组在河北省邢台市内邱县实地调研之后,召开了有关县域经济发展的座谈会。专家指出,系统发展的思想将指导新时期县域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是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路径。

  内邱县县委书记李学德

  调研地域背景

  内邱县坐落于河北省中南部,面积778平方公里,人口25.6万,辖5镇4乡、309个行政村,以邢白磁与扁鹊而闻名于世。境内山区、丘陵、平原约各占三分之一,历史上是一个单纯抓农业生产的传统农业小县。平原盛产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山区盛产

苹果、核桃、板栗、大枣等。从1994年始,内邱当地提出“工业立县、项目强县”的发展目标,此后11年间,县财政收入由1000万元增长到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由300元增长到3130元,形成以冶金、化工、建材、煤炭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并产生8家纳税上千万元的重头企业。2005年,内邱县GDP完成40.55亿元。

  用内邱县长杨爱国的话说,内邱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主要取决于重点项目建设、全民创业、盘活老企业和招商引资。与此同时,内邱当地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思路,在山区发展林果业,在丘陵区发展林药间作和小杂粮生产,在平原区重点抓养殖小区建设。在“减少”农民方面下大力气。一方面,内邱直接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另一方面,加强技能培训,引导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在城镇化建设方面,当地抓住城建信贷政策机遇,从国家开发银行贷款4500万元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小县的城市品位和档次。同时还在“工业立县”的基础上提出“文化兴县”,在教育、医疗领域下功夫、聚人气。

  随着时代的发展,内邱县过去的四大产业中,煤炭产业正在被弱化,该县县委书记李学德表示,以扁鹊在此行医的悠远文化作为积淀,内邱试图把医药产业发展起来,并把旅游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也做成产业。但是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内邱县在诸多方面还存有困惑,尤其是今年以来,新情况层出不穷,内邱县项目进展迅猛,“南资北移”情况凸显,经济发展如何既快速、又稳妥就显得格外重要。

  系统发展的思想将指导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经济与发展战略部副部长、研究员侯永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经济与发展战略部副部长、研究员侯永志在座谈会上首先指出,新时期,发展县域经济一定要体现系统的、综合的发展思想。一直以来,这一指导发展区域经济的思想也应用于指导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新时期县域经济的发展才可能既快速又稳妥。侯永志称,树立和落实新的资源观非常重要,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突破自然资源的限制,同时要注重挖掘文化资源和运用人脉资源。

  就内邱县的实地调研,侯永志说,过去一段时间,内邱的发展是快速、和谐的。当地的GDP增长达19%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在11年里增长了30倍,农民收入增长了10多倍。而且党政和谐,企业得效益,城镇得发展,农民得实惠。一些企业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没有污染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也产生了效益,当地旅游产业对GDP的贡献达到15%。在这个背景下,内邱县域经济发展接下来要研究两个问题:首先,要制定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战略,并需要考虑几个因素:要有一个适当的增长速度,用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兼顾公平和效率,建立开放的县域经济体系等。其次,要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措施。

  侯永志说,内邱县代表着县域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县域经济最大的特点是二元结构,农民的比例很大,这决定了县域经济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内邱的“工业立县、项目强县”战略恰恰选准了方向,所发展的产业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产业,而且当地还同时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深加工业,体现了系统发展的思想。

  新农村建设必须分类指导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忠法

  县域经济的发展,无疑与新农村建设分不开。在此次座谈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忠法就县域经济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谈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中国现在已经到了“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现在全国每年对农业的投入达3500多亿元,真正拿到农村的只有1000多亿元,用于农、林、土、地等多方面。以后我国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每年还要增加5000-8000万元。但应当注意的是,建设新农村应该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效机制,最忌大拆大建。新农村建设最好借鉴国际经验,按项目周期走,只有这样,才能不浪费社会资本。而且财政、金融要推出相应的长期贷款,支持农业建设。

  张忠法强调,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城乡统筹,进行分类指导。中国的地域辽阔,中东西部地区情况有所不同,平原、山区农村发展各异,情况非常复杂,建设新农村要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模式,为此,国家建设部已设计出上千种建设模式,供各地参考。一些位于平原的经济发达区域,平均五年经历一次建设风潮,至今已历经三至五次了,继续建设的空间有限。类似这样的发达地区应只给政策,少给投入,把农村变为城市社区,吃掉城中村,进行高标准建设,向城乡一体化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有适当的约束,避免留下大量后遗症;而对一些欠发达地区要给予相应的引导和支持,搞好规划尤为重要。一些特别小的自然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合并。此外,要建设服务型政府,使公共服务逐步向农村发展。他还透露,对于今后新农村建设究竟该怎么办、怎么操作,到今年年底,国家会出台相关具有可操作性的文件。

  改善创新创业环境,促进技术创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李志军

  李志军认为,内邱县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由一个贫困县发展成为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富裕县,为内陆地区发展和脱贫致富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启示。第一,领导班子紧紧抓住发展这一要务,团结一致,上下同心,保持了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第二,启动和建设了一批大项目,形成了煤炭、冶金、建材、化工、机械等骨干行业;第三,内邱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思想;第四,重视科技、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

  关于内邱县的未来发展,李志军建议,要重视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建设创新型县域经济:一是为了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档次,增加附加价值,提高竞争能力,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需要,较高的能源和资源消耗无法支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为此,李志军认为,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都是可以流动的,内邱要抓住机遇,改善环境,创造好的条件和新的竞争优势,把资金、人才吸引到内邱来,内邱应进一步改善创新创业环境,促进技术创新。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明确党政部门的作用是改善创新创业环境、完善制度和提供公共服务。现在搞市场经济,党政部门的责任更大了,要求更高了。要建立一个有限的政府和有效的政府。党政部门应该是“裁判员”,不是“运动员”,应当维护市场秩序和公正执法。

  第二,完善市场机制,完善各类市场和中介服务体系,组织和规范金融、技术、咨询等中介服务。发展产业集群,搞好产品配套。

  第三,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条件,鼓励一切有创业愿望的人来内邱创业,努力营造亲商、富商的社会氛围,不论是对本地人、本省人、外地人和外国人,都一视同仁,决不排外。

  第四,注意培育冒险和创业的文化氛围,鼓励个人创业,弘扬创业精神,对失败和挫折采取容忍的态度,努力营造宽松、自由、兼收并蓄、鼓励个性发展和创造的文化氛围,焕发人们的聪明才智,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创造性的贡献。

  地方政府“放权”应避免极端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企业管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国强

  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究竟应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在本次座谈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企业管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国强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框架还不成熟的时候,政府在营造创业环境、培育和推动特色产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看到市场出现好苗头的时候,要积极发展,而不能一味“放权”,地方政府“放权”应避免极端化。为此,李国强特别举了河北清河羊绒产业的例子。河北清河有史以来并不出产羊绒,但是却形成了名噪一时的羊绒集散地,不但辐射中国的华北、西北地区,甚至辐射至中亚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时至今日,交易额仍有几十亿元。虽说这里的羊绒产业兴起于当地人在内蒙古务工返乡后带来的贸易信息,但最关键的原因还在于当地政府适时地发现了羊绒产业在当地发展的苗头,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培育。

  李国强还强调,发展县域经济要走产业集群的路子。在这一点上,正确处理大、中、小项目的结构问题,既要抓大项目、抓龙头企业,也要抓小项目、小企业。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中小企业发展十分困难,产品单一,融资困难。政府要有意识地引导中小企业走产业集群的路子,可以通过培育产业集群,壮大地方经济实力。同时还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短命”的问题。

  “先污染,后治理”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常常陷入的误区,李国强指出,作为内陆地区刚刚显现出发展势头的县及县级市,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灌输,避免使这些区域继续走入误区。土地投入产出也要算账,不能“跑马圈地”,一定要搞好规划。

  就企业自身建设问题,李国强称,地方企业要形成符合市场竞争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理念及行为准则等。此外,他还认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应该是民营经济,积极支持发展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今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用市场的方式破除地方发展“瓶颈”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义平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要素的组合不仅要运用市场的方式,地方经济的发展也要用市场的方式、合作的方式,通过市场的方式、合作的方式来突破技术、人才、思路、品牌、市场等制约地方发展的“瓶颈”。这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义平在本次座谈会上的观点。李义平说,无论是区域经济的发展,还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主动力都应是市场的力量,只凭政府喊口号的行为一般作用都不会很明显。明显的例子便是“珠三角”、“长三角”的崛起以及京津冀、泛珠三角地区的步履蹒跚所造成的落差。然而,即便是选择市场的、合作的方式来发展地方经济,也要注重当地可供交换的资源,环境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李义平称,把资源变成资本,把历史文化和实现需求相结合,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他指出,一个地方的资源、历史甚至贫穷都可以和市场对接成为资本。贫穷并不说明不能发展,关键在于思路。为此,他说,宁夏的西部影视城就是把贫穷卖出钱来的绝好事例。而且地方的经济发展重在培育经济发展的活力。

  李义平还强调,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农业产业化,而农业产业化将是

中国经济未来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地方经济的发展就是要把大量的农民引入农业产业化,以工业的方式搞农业,走“公司+农户”的路子。减少农民,搞劳务输出是内陆地区一批县、市脱贫致富,发展地方经济的路径之一,但是能把劳务输出做出特色的地区却很少。李义平指出,劳务输出也要讲品牌,正像菲律宾女佣品牌全球化一样。

  “内邱经验”为欠发达地区发展提供了样本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博士许珠武

  通过对内邱县实地调研,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员许珠武表示,内邱县从一个贫困县发展成为一个富强县,基本经验可以用20个字概括:“队伍精干、思想正确、思路准确、机制完善、措施有力。”内邱县的经验可以作为欠发达地区如何取得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全面发展的借鉴模式。

  对今后内邱的县域经济发展,许珠武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市场经济推动力量要正确把握。一个是党政领导行为,一个是市场推动,两方面推动力量缺一不可。第二,机遇要高度抓住。中央对欠发达地区加大支持力度,对内邱来讲是一个重大机遇。“

十一五”规划提出,要重点发展“环渤海”区域经济,其中蕴藏着巨大机遇。第三,优势要搞好对接。要利用地理区位优势,搞好与北京、天津、山东的对接。第四,资源要更好利用。不能再发展低级加工业及破坏环境的初级加工项目。

  不要把年龄当作用人的“绝对化”杠杆

  中国经济时报经济部主任、人才战略研究学者乔盛

  县域经济的发展与人才的使用密切相关。在座谈会上,中国经济时报经济部主任、人才战略研究学者乔盛认为,地方在使用干部、使用人才上要全面衡量,从“德、才、学、识、体”等各方面来要求才是比较科学的,如果真要以年龄来衡量,起用一个干部或者考核一个班子,也应从“老、中、青”三者相结合的角度来考虑,给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才都提供机会,不要把年龄当做升降干部、使用人才的“绝对化”杠杆。

  乔盛指出,在一些地方,提拔使用干部和人才,过分、片面地强调“文凭”、“户籍”、“年龄”这三个“硬条件”。有多高的文凭才能当多高的官似乎已成为难以打破的定势,一些人才因户口不在就业的城市,子女上学、求医等各方面都会受到限制。尤其是年龄段成为领导型干部人才升降、提拔的重要“衡量器”,年龄几乎演变成了升降干部人才的绝对性标准。由此,在用人体制上出现了惟“文凭论”、惟“户籍论”、惟“年龄论”的“三论”现象。而一个人的“德、才、学、识、体”这五条使用干部、人才的重要标准,反而变成了参考指标,使用人才的标准严重本末倒置。乔盛指出,改革经济体制,调整经济结构,实际上最关键的问题还是用人体制的问题。所以,地方经济能否发展,在用人方面,很大程度上与能否打破人为设置的各种条条框框密切相关。

  在谈到内邱的实际情况时,乔盛认为,内邱之所以发展得较快,核心问题是人才资源开发问题。内邱在使用人才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敬重贤能,会用人才。既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又会培养人才、输出人才,在人才使用上引进与输出相互统一;二是人才队伍结构合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年龄结构合理,知识结构合理,地域结构合理。

  产业集群是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思路

  中国经济时报社社长、党委书记、经济学家余斌

  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路径?中国经济时报社社长、经济学家余斌在座谈会上总结指出,各地区在已有的项目基础上,延伸产业链、创建产业集群是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思路。对此,内邱县也不例外,要重视产业集群,在上大项目的同时,在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方面下功夫。就内邱县的实地调研,余斌认为,内邱在短时间内取得不错的成绩,主要缘于有一个务实、和谐、高效率的领导班子,这是从贫困县变成富强县的关键因素。其次,没有盲目地上项目,而是根据现有资源、优势来确定项目。下一阶段优势产业的选择,确定旅游、医药、农产品深加工三大产业,也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内邱当地实际。此外,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三化联动”,使当地县域经济得到较好发展,也尽可能多地让农民群众共享到发展成果。

  针对内邱下一步发展,余斌指出,有几个方面需要重视:第一,当地在强调“工业立县、项目强县”的同时,要注重发展服务业。从产业增加值方面来看,当地工业占GDP的比例达到60%,下一步要推动服务业发展。从内邱县来看,有发展服务业比较好的基础,适合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第二,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要稳妥;第三,要妥善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尤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能该怎么发挥,政府该做什么要考虑清楚。

  (本报记者王海坤根据录音整理)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