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部委专题--保监会 > 正文
 

我国贸易顺差扩大 宏观政策走向再度成为焦点(2006-06-13 08:52:58)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 10:22 保监会网站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5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6478.5亿美元,同比增长23.9%。1至5月累计贸易顺差467.9亿美元。5月当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332.2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130亿美元。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则显示,5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4%。两组最新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让市场再度绷紧了神经:宏观调控下一步将何去何从?会否出台进一步的紧缩政策?130亿美元的月度贸易顺差新纪录,以及1.4%的CPI同比增幅,昨日公布的5月份两组宏观经济数据,再度绷紧市场对于宏观调控的心弦。推高外储造成
流动性过剩贸易顺差的积聚是造成外汇储备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之一,2005年中国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比2004年增加了128%。今年以来,月度顺差几乎都保持在百亿美元左右。而截至3月末,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8751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由于外汇储备大量积累,央行不断在市场上以本币购入美元,外汇占款引致的流动性过剩不但对通胀造成压力,也是投资过热、信贷增长过快的一大原因。于是,央行不得不大量发行央票以回收流动性。但通胀的上行压力,以及货币供应和信贷增长过快的问题今年以来一直成为令央行头痛的三大问题。最新的数据显示,5月份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幅度达到15.97%,创下23个月以来新高,同时,当月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数额约为2094亿元,同比增长更是接近一倍。外汇占款继续增多,央行对冲操作压力增大,而流动性泛滥,又导致银行放贷的冲动难以遏制,今年前五个月2.12万亿的新增贷款额已经完成了央行今年目标的85%,渣打银行高级经济学家王志浩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如果6月份的贷款数据再不能得到扭转,问题可就严重了。”在货币供应方面,5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高达19.5%,狭义货币供应(M1)增长14.01%,双双创下年内新高。“只有信贷增速慢下来,(M2)才能回到央行设定的目标上去”,王志浩强调,“信贷减不下来,加息就还有必要。”通胀压力上升昨日公布的CPI数据也使市场提高了警惕,5月份CPI同比增长1.4%,高于市场此前预期的1.2%,而增速快于4月份的1.2%,也快于3月份的0.8%和2月份的0.9%。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未来我国通货膨胀是“上行风险大于下行风险”,必须高度关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对外贸易结构性矛盾突出、流动性过多可能带来的风险。高盛(亚洲)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梁红表示:“由于CPI增长将滞后货币供应12个月,因此未来一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将逐渐上升”。本周还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数个宏观数据会相继公布,专家认为如果宏观经济指标仍然维持目前的格局,进一步的紧缩政策很可能会如期而至。不过也有分析人士指出,1-5月的CPI同比增1.2%,增速不但与1-4月持平,而且也低于央行设定的3%的全年目标。但是记者也注意到,2005年全年的CPI增长是1.8%,增速也是低于此前设定的4%的目标。人民币继续承压在中国贸易顺差屡屡创出历史新高的同时,美国的贸易赤字问题丝毫没有得到好转,据上周公布的美国4月份贸易数据显示,当月美国贸易赤字上升至634亿美元,与中国的逆差也上升了13.4%达到644亿美元,市场人士表示,这些数据很可能再度刺激美国政治家的神经,从而使一度降温的人民币问题再度升温。尽管人民币升值将缓解出口迅猛造成的贸易顺差压力,但从目前来看,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依然不大。昨日美元收于人民币8.0150元,外汇交易员表示,尽管贸易顺差的扩大可能导致其它国家向中国施压人民币加速升值,但数据本身对人民币汇价的影响并不明显。从去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了1.2%,但王志浩强调,贸易顺差等持续高速的外汇流入给人民币带来持续的升值压力,根据渣打的测算,人民币的贸易加权汇率已经恢复到了去年7月之前的水平,“人民币现在必须更加灵活。”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师滕泰也表示,当前流动性过剩产生的根源是,“美元的流动性过剩以及人民币汇率缺乏足够的弹性”。他认为,只有采取更灵活的汇率政策,才能保证货币政策更加独立。自下个月1日起,根据外汇局的政策调整,企业对外投资将取消购汇额度的限制,但瑞银(UBS)昨日的一份报告认为,这一为巨额外储“消肿”的政策,短期内尚不能减轻人民币的压力。[][46]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