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对原材料需求将显著下降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 03:02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北京6月13日电(记者 程刚)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日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中国在推动全球原材料需求上的主导地位可能在2005年已达到最高峰,并可能在未来几年显著下降。 “对于那些相信由中国带动的超级商品周期将持续上升的投资者和投机者来说,这无疑是当头一棒。”罗奇说。这位在华尔街打拼了30多年的纽约大学经济学博士,被公认为华
中国最新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强调,经济将从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的增长模式,向靠消费拉动发展的模式转移。中国还将未来五年GDP增长预测调低至7.5%,显著低于过去25年平均增长9.5%的水平。新规划强调节能目标是到2010年每GDP单位的能源消耗量减少20%,中国高级领导人同时重申有必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基于上述观察,罗奇认为,中国经济即将出现一个重大转折,在未来几年从“高消耗大宗商品”的增长模式转为低消耗的增长模式。他暗示,这将有助于抑制国际市场上不断上涨的大宗商品价格。 “一个‘低消耗大宗商品’的中国,显然已不再是近年来世界已经习惯的那样。”罗奇说。近年来,西方舆论一直指责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对大宗商品的需求胃口庞大,因此抬高了大宗商品价格,向全球输出通货膨胀。 罗奇对中国实现节约大宗商品资源的计划持乐观态度。他认为,中国无须为开发另类能源技术费煞周章,只要把现行的生产技术更新为能够提高能源使用效益的设施即可。 “此举当然涉及成本支出,但对于拥有全球最高储蓄率和最庞大外汇储备的中国来讲,拨出小部分资金以实现节省石油的目标是不成问题的。”他说。 但罗奇也提示,如果中国无法重新平衡经济增长与向消费倾斜的关系,将可能迫使中国领导层延长其以投资和出口为导向的增长战略。“如果是这样,对于解决中国占全球大宗商品用量比重庞大且持续上升的问题的作用将是有限的。”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