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知识分子在农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 02:12 中华工商时报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时节,数以百万计的考生们以及他们的家人们,将在紧张和充满期待的心情中度过一段难熬的时光。

  然后,再过一个多月,将有数以百万计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将完成学业,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同样地有许多学生和他们的家人,将为能否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而着急上火,惴惴不安。

  什么叫理想的工作?每个人大概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标准。不过,几乎可以形成一致意见的是,很多人不会把农村当做选择目标。因此,各级政府在公开招募愿意去农村的志愿者,答应给这些志愿者较高的工资,还给予将来优先招考公务员之类的承诺。这实际上相当于一种补偿,一种“先行赔付”,其包含的意思是,知识分子到农村去是一件很划不来的事情。

  所谓知识分子,大约是指那些经过较长时间的系统专业学习,通过国家认定的考试,因而具有了某种资格或身份的人。他们的称呼可能有不同,比如称为秀才、举人、进士、翰林,或是本科生、硕士、博士,等等。自从隋唐之际国家建立考试制度之后,历朝历代都在培养知识分子,现在则数量最多。

  中国数千年来一直是农业国家,农村村社为社会基础组织,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知识分子以出身农村者居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寻常见惯的事。当然,“田舍郎”们十年寒窗苦读书,主要目的是“学而优则仕”,是要“一登龙门天下知”,“一日看遍长安花”,通过科举之路,进城做官。不过,读书人多,考试名额少(三年一次全国考试,最多的省份2000多名额,最少的省份仅几百名额)。而且,考中了秀才、举人,未必能做官。即使做了官,因为老病,或其他原因,还可能辞官回乡。也就是说,有大量知识分子生活在农村。

  据专家学者分析,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变迁,虽然经过不知多少次王朝兴替、战乱天灾,而农村总是能显示出一种“自我修复”能力,总是不断表现出劫后重建的弹性,使之绵绵不绝、生生不息,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农村有着耕读难分的独特文化,是由于世世代代的农村知识分子在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这些作用的第一方面是保持了农村教育的稳定性。如今,“三家村的教书先生”已经成了穷酸腐儒的代名词。而事实上,正是那些不第秀才,落魄举人,靠着开设私塾,教一些村野顽童们读《三字经》、《百家姓》等等,使农家子弟受到了最基本的文化启蒙,在农村播下了教育的种子。没有他们,就没有曾国藩、梁启超,也就没有毛泽东、鲁迅。鲁迅先生回

  忆在三味书屋的求学生涯时,虽然提到了自己的贪玩,也表达了对那位“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的尊重。孔乙己说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这样的知识,谁说对后来的鲁迅没有启迪?

  礼仪传承,是农村知识分子当仁不让的又一个职责。农村实际上是一个礼俗社会,各式各样的与生老病死、节日庆典、迎来送往相关的礼仪,构成了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由于农村知识分子普遍受到农民的尊敬,他们在各种礼仪活动中,通常以主持者的身份出现。直至今天,乡下过节写春联,或是谁家娶媳妇找个司仪,还不是要请个有文化的人?孔子说,“礼失求诸野”,当城里人已经迷茫于现代化的光怪陆离之中时,农村的知识分子应该还能保存住传统的美德和淳朴的乡风吧?

  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讲,农村知识分子起到了一种将中央政府与基层农村连为一体的沟通作用。读书知礼的人知道什么叫意识形态,明白法令政策的内容,清楚养蚕种桑的好处,等等。通过他们的宣讲和以身作则,前村后里的乡亲们更容易接受。如果农村中多一些“身处江湖,心忧天下”的知识分子,如果他们能够用自己的学识教人育人,哪怕以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气度去影响人,如果这些人能够得到真正的重视和更多的尊重,那种教化作用是官员们无法替代的。

  可惜的是,我们这些年的教育体制从农村招走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却让跳过龙门的人一去不回头地走出农门。这方面的代价和长远的损失,恐怕是很难补偿的。(9H2)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