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寻“包”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9日 02:12 中华工商时报

  去合肥之前,并不知道,印象中一辈子端坐在开封府的包青天,却与合肥这个地方有着如此之深的渊源。包拯生于此,公元999年出生在合肥肥东东包村;包公也葬于此,公元1062年病逝于开封,次年8月安葬于合肥城东郊公城里东村。

  偶得的见识,还真引起了我对包公故里的兴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包拯是最著名的清官。历经千年的风雨,在人们熟悉的戏文中,黑脸的包公一直是百姓心目中刚正
不阿、清正廉洁的“好官”。其实,我对包公的了解,也大都是从戏曲文艺作品中得来的。听当地的朋友说,合肥完整保留着许多关于包公故迹的遗存,于是便产生了些许的好奇,也想凭吊一下这位千年以来堪称最铁面无私的官吏。

  在合肥探寻包公,实在是很惬意的一件事情。原来这座城市的人们,早已经把包拯当成了独一无二的英雄。城市的中心地带,有非常大的一片景色幽美的去处,星罗棋布地分散着包公祠、包公墓、包河、包公书院和清风阁,树木郁郁葱葱下的小桥流水,让人无论如何不能把这个别致的地方与“黑老包”的形象搭调在一起。朋友仿佛看透了我的心思,打趣说:“肯定是电视戏曲中的包青天给你的印象太深了。我们合肥的老包可是位白面长须、相貌清秀的书生呢,而且,他的个子也不高!”为了证实这种说法,朋友还专门带我到包公祠里瞻仰了包拯的画像,一看,果然和印象中黑铁塔一样的包公有着天壤之别。

  包公的墓园里显得非常幽静,进门的照壁上题写着包公的谥号:包孝肃公墓园。在包公故里的人们眼中,包公首先是个孝子,他们告诉我,包公29岁就考取功名、被授予官职,但是由于父母年事已高,为侍奉双亲,他便辞官归家。而在父母过世之后,包拯又为他们送葬结庐守孝3年,直到39岁才重登仕途。这样的包公,逐渐让我觉得从一个戏剧化的符号转变成了一个人。在包公的地下墓室中,我看到了存有真正包公遗骨的黑色金丝楠木棺椁。这里面也有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在重修包公墓的过程中,历经千年风雨的包公棺木已经破损,为了寻找与原先金丝楠木一样的木料,人们历尽周折才在南方的深山里找到了树木。但由于山林已经被承包给个人,所以国家只能与承包林场的人商谈,并准备巨资购买。然而当说明来意之后,山林的承包人却慷慨表示提供多棵珍贵的大树来制作包公的棺木,却没要国家的一分钱。原来这位守林人也是包公的后人。这件事情一时间被人们传为美谈。人们都说,虽然时光已经流逝了千年,但包公还是一样两袖清风,连重修自己的棺木也要自己的后人出钱。不知道这是历史的

  巧合?还是冥冥注定中的天意?

  在“寻包”的过程中,我最喜欢的,要算清风阁了。这座明五暗四的九层建筑坐西朝东,与包公墓遥相呼应。清风阁虽然建筑式样古色古香,但其实年代并不久远,是为了纪念包拯的千年诞辰而修建的。在清风阁中,有一些浮雕记载了包拯清正廉明的故事,现在看来,也还很有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其实,在《宋史》中记载下来的包拯事迹,只有《审牛舌案》一桩,其它我们熟悉的诸多包青天故事,有很多都是附会在包拯身上的,然而,这并不妨碍人们对包公的崇敬。老百姓们口口相传的,老百姓们心目中最想要的,其实是像“黑老包”那样的一个大清官!这也是包青天的故事为什么长久流传的惟一理由。世代以来,虽然很少有人关注包拯其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合肥人,但当地的百姓却一朝一代地像对待英雄一样执着地对待着包公,使得包拯成为这座城市的骄傲。

  清风阁的景色非常秀美,登临最顶一层,周围错落有致的风景尽收眼底,清澈的湖水再加上掩映在成片绿色中的徽派白墙灰瓦,让人顿时神清气爽。当地的朋友告诉我,不久之前的合肥可不是这样漂亮的,而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违章建筑,这里刚刚经历了一场规模庞大的拆除违法建筑风暴。其实这倒没有什么特别的,许多国内城市都经历着整顿市容的阵痛。但让我颇感欣慰的是,虽然合肥拆掉了1100多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但却没有采用强硬手段,也没有造成任何大规模的冲突。这就显得有些不同了。当地人告诉我:“之所以比较顺利,是因为在拆迁的时候,先拆机关的违法建设、再拆领导和党员的、最后才拆普通市民的。”站在清风阁上听到这些,还真是感觉到一股清风吹过。只是希望这股蕴涵着“包公古风”的清风,还要吹得更多、更长久些才好。

  从清风阁出来的时候,已近黄昏。突然看见门口一字排开几辆高大威猛的进口越野车,车里的人想必也是来此“探古寻幽”的。不经意看了看车牌,不由得吓了一跳,车是从某个西部的边疆省份万里迢迢开过来的,而且,从这几辆车连在一起的小号码车牌推测,十有八九是政府的车辆。几个朋友不禁都摇起头来:这种大排量的汽车一路开来,要费掉多少油啊。要是自己家的车,可舍不得这么造!笑谈之间,突然想起在包公祠里读到的刻在东壁上的《包拯家训》里的几句话:“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在合肥寻“包”一日,浮萍掠影般地了解了与戏台上有所不同的“老包”。相同的却也有不少,最重要的就是:包公不只是代表着包拯,而是百姓心目中廉正刚直、一心为民的清官形象。这便是民心所向了。(9H3)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