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美国转型外交与中美关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 08:52 中国经济时报

  ■审视中美关系(一)■袁智兵

  中美关系是个永恒的热话题。最近半年多来,关于中美关系,尤其是美国对华政策发生重要转变以及美国外交政策出现重大转型的言论不绝于耳。在此情势下,认真推敲美国的转型外交与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赖斯细说转型外交

  以美国国务卿赖斯今年1月18日在华盛顿乔治敦大学发表的基调演讲为标志,美国的转型外交正式揭开了面纱。在那篇题为《转型外交:塑造美国21世纪的外交态势》的演讲中,赖斯详细阐释了美国转型外交的时代基础、历史传承、政策目标和现实措施。此后,赖斯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就2007财政年度拨款举行的听证会上,提交了一篇题为《落实转型外交》的书面证词。至此,转型外交已经正式成为赖斯领导下的美国外交工作的指导原则。

  从赖斯的发言和最近几个月来美国外交的实践看,转型外交的大体面貌如下:

  转型外交的时代基础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寻常的年代,多少个世纪以来通行的国际惯例在这个时代将被推翻。大国间发生暴力冲突的可能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小。各国日渐在和平中竞争和合作,而非备战。

  转型外交的历史传承是:美国以前曾经完成过类似的工作,与曾经的对手德国和日本结成伙伴,帮助两国重建。

  转型外交的根本目标是:与美国在世界各地的伙伴携手努力,建立并维护能努力满足本国人民需求、在国际体系中负责任的、治理有方的民主国家。

  转型外交的现实措施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外交重点的调整。中国、印度、巴西、埃及、印尼和南非等正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历史进程的新兴国家将成为美国外交的新重点,而美国外交的新前沿也将定位于非洲、拉美和中东的转型国家。

  第二,外交策略的转变。美国将更加强调建立地区伙伴关系,更加看重面向各国公众的公共外交领域。

  第三,外交布局的本地化。美国外交力量的活动将不再仅限于各国首都,而要向全世界将近200个人口超过百万却没有美国正式外交机构的城市拓展。

  第四,外交人员素质的转型。要求美国的外交官不仅是外交政策的专家,还要成为管理专家,能够履行重建和稳定任务,掌握一些“难学的语言”。赖斯还明确表示,美国的外交官员要获得晋升,必须在艰苦的岗位上效力。

  综合赖斯关于转型外交的言论我们可以看出,美国转型外交的核心就是通过美国的外交机制、外交思路、外交重点和外交人员素质的转型,运用美国的外交力量推动世界其他国家向民主和良政转型。其实也就是过去美国人一直在用的“民主外交”、“人权外交”这些老办法的新演绎。只不过这种新演绎赋予了明确的战略意义和战略措施,具有了伊拉克战争之后泛起的浓重的新保守主义的色彩。

  不得已而为之的转型

  既然美国过去一直在使用“民主”、“自由”、“人权”等手段推行强力外交,为什么在新的世纪还会提出沿用老办法的外交转型呢?其实,这个转型并不是相对于二战以后美国外交政策的转型,而是相对于美国政府在冷战结束以后,包括布什政府第一任期的外交政策的转型。这里面,或者有着美国政府不愿意明言的苦衷。

  今年,是伊拉克战争三周年。三年前的美国,以其强大的、与对手完全不对称的军事实力顷刻之间瓦解了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三年后的今天,伊拉克依然是一团乱麻,反美示威游行还在不少国家云集。美国的这三年,背负着沉重的伊拉克包袱,可谓百味杂陈,冷暖自知。美国人没能成为伊拉克战争的真正赢家,他们并没有因为战争的胜利而拥有更多的安全感。全球范围内针对美国人的袭击事件频繁发生,美国人敢去的地方更少了,美国护照会带来更多尴尬、不解、指责甚至仇恨的目光。战争结束后,在伊拉克迎接美国军队的不是鲜花和香槟,而是自杀式袭击。战争结束后美国大兵的死亡人数早已远远超过战争中的阵亡人数。伊战后的美国人发现,并没有因为战争的胜利而少了一个对手。事实是,更多棘手的对手出现了。那些所谓的无赖国家、失败国家、暴政前哨国等等,数目并没有减少,不少新的敌人在不断加入行列。

  战争结束三年来,美国这个全球综合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也在求变与拒变的罅隙中徘徊、逡巡。到了布什总统的第二任期,以赖斯主政美国外交为标志,美国全球战略的转变悄然揭开了序幕,也就是说,美国政府不得已改变了布什政府第一任期内的战争政策、新保守主义的强硬政策,改用软实力包装起来的软性手段为主要的外交手段。这才是赖斯口中转型外交的真义。

  美国外交的“温柔”手段其实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了。那时,我们已然可以看到美国在全球铺展开的软力量布局。去年7月,美国对国务院进行重大改革,其中一项就是将负责全球事务的国务卿更名为负责民主和全球事务的国务卿,并新设立负责民主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与此同时,美国在不断回调与欧洲盟友的关系,重新定位中美关系,试图在大国关系中争取更多支持。

  最明显的还是美国外交的软性表现。最近半年多来,美国高官口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争取理解与支持等软腔调;包括目前争执不下的朝核问题与伊朗核问题,美国显得有了更多的耐心。赖斯在谈到转型外交时还特意表白,转型外交根植于伙伴关系,而不是家长作风,是要与民共建,而不是包办代替。赖斯温柔的表白和布什总统今年宣布发起“国家安全语言计划”时的谦虚态度,让人对美国的转型外交,也就是温柔刀法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布什总统在今年国际教育峰会上指出,学习一种语言是一种善意的表示,是表明兴趣的一种方式,是主动向别人表示关心的一种基本途径,同人民谈论自由与民主这两项普世价值观的最好方式是使用他们的母语。如许温柔的言辞,在过去美国高官的演讲中是罕见的。

  美国对华政策的温柔一刀

  美国转型外交的实践表现在中美关系上,最明显的例证就是美国对中美关系的重新定位,也就是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关于“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的表述。

  美国对中美关系的重新定位,既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型,也昭示出美国在冷战结束以来,包括布什政府第一任期的对华政策落寞的身影。在笔者看来,美国转型外交落实到对华政策上,就是从遏制加接触到合作加制约的转型。

  首先,这是一个顺序的改变。过去是遏制为主,也就是负面的力道为主。现在是合作为主,也就是正面的力道为主。其次,从遏制加接触到合作加制约,还表明美国对中国发展看好的一面。克林顿时代,美国曾希望通过接触促使中国融入世界。今天,美国确认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并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与中国展开全方位合作。克林顿时代,美国更想利用各种手段遏制中国,而今天,美国只是希望用各种机制约束中国。也就是说,现在美国更希望通过把中国纳入到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中来改变中国。遏制有着武力、暴戾的一面,与硬力量相对应。制约则让人联想到柔软的身段,与软力量相对应。这个转型,不可谓不大。

  但值得注意的是,调整后的美国对华政策,在强调合作的同时,也强调着希望通过东亚地区的战略布局制约中国;在强调软性外交的同时,却没有放弃在所谓“民主”、“人权”等方面的硬手段。佐利克在他那篇著名的演讲中同样指责中国的经济、能源政策,指责中国的政治封闭、不民主。佐利克在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进行中美第二轮战略对话的时候,同样要讨论中国的所谓自由与人权问题。4月5日,美国国务院还发表了《2005-2006年度美国支持人权和民主的记录》,对中国进行指责。

  可以说,美国的转型外交统领着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美国对华政策调整也充满着转型外交的浓重色彩。美国对华政策柔性色彩的突出,只能在表面上缓解中美之间的争斗烈度,并不能改变双方角力的实质。而且,如果美国对华政策的温柔一刀剑走偏锋,同样会给中美关系带来灾难性后果。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