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到底是单独编班好,还是混合编班好,各有优劣,恐怕永无定论。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停留在“是否歧视”的道德批判上,而应该理性探讨如何保障独立编班的农民工子女和城里孩子一样,接受公平的教育。没有公平,则涉嫌歧视。
近些天,湖北省武汉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王辉华觉得自己挺冤。起因是从今年9月开始,武汉市教育局将在全市10所学校的起始年级开展“农民工子女就学单独编班”试点工作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人认为,这无疑在城市孩子和农民工子弟间筑了一道隔离墙,是“赤裸裸的歧视”;有人甚至怀疑这是迫于城市学生家长的压力而采取的行动(据《中国青年报》5月30日报道)。
对农民工子女进行独立编班,据说已成为一种潜规则,在不少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公办学校盛行。有人认为,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学生们有共同特点,老师教起来更有针对性,而混合编班,农村孩子学会的不是城里孩子的优点,而是缺点,比如虚荣、花钱大手大脚等,城里孩子也学会了农村孩子不讲卫生等坏习惯;也有人认为,单独编班会让不少乡下孩子,在大部分是城市孩子的公办学校里,独自品尝着那一份孤独、自卑和尴尬,以及城里孩子对他们的陌生和不理解,甚至还有歧视和欺负。
老实说,农民工子女到底是单独编班好,还是混合编班好,各有优劣,恐怕永无定论。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停留在“是否歧视”的道德批判上,而应该理性探讨如何保障独立编班的农民工子女和城里孩子一样,接受公平的教育。没有公平,则涉嫌歧视。
在笔者看来,要搞“农民工子女独立编班”,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有教无类,所有孩子都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教师应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切不可因某一方面的缺失而轻视学生,对外来工子女尤其应当如此。
二是因材施教,单独与混合这两种编班模式应并存不悖,农民工家长送孩子入学时,大可自愿选择,性格开朗、外向的孩子可选混合班,性格内向、尚未适应城市生活的孩子则可选单独班,而不必强制或设置障碍。单独编班也不应该成为城市孩子和农民工子弟之间的一道“隔离墙”,相反,单独编班后还应加强发展农民工子女班与平行班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相互理解,通过结对帮扶减轻心理压力。否则,“独立编班”后的孤岛效应,会加剧农民工子女心理的“边缘化”倾向。何勇海
(Robby/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