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逾五成受访者会调整购车计划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 02:44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由本报组织的油价上涨对深圳市民出行方式有何影响的调查显示

  逾五成受访者会调整购车计划

  近期内放弃购车计划的约占两成以上,有三成多的购车族会改选小排量车型

  【本报讯】(记者吴凡)国内油价近日再次上涨,创下历年来的最大涨幅纪录,油价节节攀升对市民出行方式的影响如何?本报联合深圳新闻网连日来开展网上调查,截至昨天,逾300位受访者均表示油价如继续上涨将改变出行方式,五成二的人打算放弃购车计划或改选小排量车型。

  私家车尚可“容忍”增幅

  对于“油价上调你会考虑换车吗?”这一问题,67.65%的受访者均表示不会考虑。此外56.06%的有车一族表示不会降低所用汽油标号。专家指出,油价上涨对货运和客运行业影响较大,私家车由于行驶里程不多而影响有限,调查结果反映出私家车主对于此次油价上涨带来的费用上升还能“容忍”。

  每天往返于南山和福田中心区上下班的宁先生决定让爱车继续“喝”97号油,他仔细算了一笔账:在城市里开车,按每月平均跑1000公里计算,小排量经济型轿车每百公里耗油量通常为7升左右,每年多支出360元左右;中高档车每百公里耗油量约在9升上下,按每月平均跑1000公里计算,车主每年多掏约480元。

  不少私家车主也表示,算下来一年增加的开支并不算很多,换车带来的成本支出如通过节省的油费来“消化”,可能要数年甚至上十年之久,所以没有换车打算。此外,由于各个标号的油都涨了,所以降低所用汽油标号能够节省的开支十分有限,可能还会带来车辆维修和保养成本增加,所以对用这一招来省钱并不是太“感冒”。

  6元成半数人改变选择“底线”

  有专家称,国内油价年内可能还会上调,各方目前对这一消息众说纷纭。此次调查也尝试一探私家车主的心理“底线”,对于“汽油涨到多少钱一升会影响出行选择?”这一问题,54.32%车主选择是6元以上,对于目前的油品价格尚可接受。

  油价继续上涨怎么办?22.37%的受访者表示将更多地乘巴士或地铁,29.38%的人计划减少自驾游的次数,25.6%的人则打算平时少开车节假日再开,22.64%的人想到了资源共享,要尽量和别人共车出行。看来未来油价如果再度上涨,大家将为了节省出行费用各出招数。

  交通部门表示,近年来我市公交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线路车辆大幅增多,乘车环境日趋完善,希望广大市民多乘坐地面公交和地铁出行,减少能源消耗,缓解交通拥堵。城市公交行业一向是用油大户,全市现有8739辆公交车,此次油价上涨后一年将增加油费6000多万元,目前有关部门和企业尚未有提高票价的计划。华程交通公司去年11月以来试运行7台混合动力电动大巴,每百公里耗油量较普通大巴节省26%,尾气排放达到欧Ⅲ标准,引起了业界普遍关注。业内人士表示,未来公交企业设法多采取新能源大巴,将成为节能增收的主要手段之一。

  放弃现在

购车者占两成

  油价上涨,首先波及的就是车市。多家汽车4S店负责人表示,近日看车试车的人流并未明显减少,但车辆耗油量成了大部分看车族最先询问的问题,连带着维修保养费用、零配件价格等过去较少被提及的问题也“热”了起来。

  如果你现在购车,是否会重新选择?66%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将重新选择,其中打算放弃购车计划的占21.62%,改为选择

小排量车型的占31.89%,另有15.17%的计划改为购买选油电混合动力车、可变燃料或
柴油
车。仅有31.35%的受访者表示将按原计划进行购车。

  “油价涨了更觉得当初的选择没错,省油又环保。”市民梁先生对于自己的买车决定颇有几分得意。今年3月26日油价年内第一次上涨后,他决定购买一辆丰田普锐斯汽车,该车是世界第一款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油缸容量为45升,到现在车已经跑了1900多公里,梁先生仅仅加过两次油,引得不少亲友纷纷试乘试驾。

  专家谈到,从国外经验来看,当油价超过5元/升时,电动汽车产业就会获得足够的推动力发展。去年以来,国内石油市场呈现无危机性涨价的趋势,显示出我国已经逐渐迈入高油价时代。电动汽车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其中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是最利于市场化的车型,目前该类型车辆在欧美市场销量直线上升,国内的购买者也在增多,其发展前景诱人。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