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环境日,我们该做什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 01:53 中华工商时报 | |||||||||
30年前的中国人,做梦也不会想到今天的生活,会如此富足。 同样的,30年前的中国人,做梦也不会想到今天的环境,会如此糟糕。 环境保护,既要强调公众参与,也要强调相关部门和公众人物的领导、引导、示范作用。
30年前的笔者,是沂蒙山区一个顽劣的村童。那个时候农村刚刚开始用上化肥。化肥并不金贵,金贵的是装化肥的袋子,村民叫做蛇皮袋子,用它装衣服、花生、瓜干等物品,很是实用。隔一段时间,生产队就要分一次蛇皮袋。袋子有好有坏,有的还打着补丁,于是就抓阄。每一次,都是笔者去抓阄,但笔者的手气实在不好,经常把打着补丁的袋子领回家,被家人埋怨。 30年了,现在的北京,只要谁家装修,就会看到装修工人把垃圾装进袋子,摆放在垃圾筒边,等着被运走。这些袋子和当年笔者抓阄分来的袋子,是一样的,质量还要好。笔者不知道这些垃圾和垃圾袋最终的去处,也许是被填埋,也许是进了垃圾焚烧厂。如果是被填埋,这种袋子是不易降解的,对环境危害很大;如果被焚烧,有可能产生二恶英等危害人类健康的化学物质。 不但北京,笔者这几年回山东老家,亲眼所见的,到处是废弃的塑料袋。 30年前的中国人,做梦也不会想到今天的生活,会如此富足。 同样的,30年前的中国人,做梦也不会想到今天的环境,会如此糟糕。 几天前,笔者收到了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编制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绿皮书(2005)》的相关资料。根据这份材料,中国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度较高,但在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却有所欠缺。另外,还有20%的人不知道自己的环境权利。 指数显示,中国公众对环境污染、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境问题,认知程度已经达到了80%以上。但是,在参与程度方面,表现不尽如人意。绝大多数公众一旦遇到具体的环境问题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参与。八成以上的公众调查前三个月参加过环保活动的次数较少,参与较多的公众仅占6.3%。当公众遇到具体的环保活动时,视当时的情况再决定如何参与的比例最高,达到四成以上,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从众心理表现突出。 另外,调查显示,公众参与的环保行为主要集中在个人的生活空间,并以简单的、浅层的环保行为为主,如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节约用水、用电等,而有意识学习环保知识并用于日常生活或主动参加公益环保活动的,参与度则比较低。 平心而论,这份指数给笔者的感觉是喜忧参半,喜大于忧。 公众环保认知度高,尤其是对环境污染、垃圾、污水等问题认知度达到80%。这一点让笔者感到振奋。这样的认知度,在5年前是不可能的。这实际上是环保工作的群众基础。 至于公众参与环保的主动性不够和不知道如何参与,并不是很大的问题。不知道如何参与,是宣传不够。这方面的工作加强一点就是了。说到从众心理,在笔者看来,这不但是中国公众的特点,实际上,相关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这是人类的“通病。大多数人,包括外国人,并不适宜担当领导者的角色,而是适宜被领导、被引导。 所以,环境保护,既要强调公众参与,也要强调相关部门和公众人物的领导、引导、示范作用。 环境文化促进会大概认识到了这一点,在“6·5世界环境日到来之前,该会将新鲜出炉的、由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主编的《绿色中国文集》向全国的市长们免费赠送,一气送给了661个市长。 这样的举动是很有针对性的。如果市长们都行动起来了,这种表率作用、领导作用是很大的。另外,城市经济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已超过70%,城市的环境保护上去了,全国的环保工作也会上一台阶。 当然,仅仅赠送给市长们还不够。市长们在阅读之后,不妨继续扩大影响,赠送给县长、乡长、村长。 笔者并不知道自己的环保参与程度有多高。但是近几年,笔者至少养成了一种习惯,在商场里买东西,尽可能地减少或者不要塑料袋。笔者向收银员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袋子了,我自己拿。 30年前的笔者,拿着打着补丁的袋子回家,一脸沮丧。 30年后的笔者,用手托着几个西红柿回家,已经习以为常。 笔者知道,自己做得远远不够。 今天是环境日,我们该做点什么呢? (5G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