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118家城市商业银行正在面对事关发展与存亡的两场大考。
从2006年12月11日开始,我国将取消对外资银行从事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和客户范围限制。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将首先在城商行集中的大中城市展开。同时,那些资本充足率低、资产质量差的城商行正在顶着退市压力,努力改进。
面对大考和国内同行纷纷转型的压力,“引进外资、跨区经营、寻求定位”成为城商行“应试”突围的三大关键词。
“开放年”劲吹开放风
1999年,上海银行首家引进国际金融公司股权投资,我国城商行引资序幕就此拉开。2001年,南京市商业银行同样引进国际金融公司股权投资;2003年加拿大丰业银行牵手西安市商业银行;2004年底,澳洲联邦银行与济南市商业银行联姻,次年4月又入股杭州市商业银行;2005年外资金融机构还把眼光瞄准了中国相对偏远的二线城市,德国投资与开发公司入股南充市商业银行。
外资入股后城商行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资本充足率的达标。济南商业银行引进外资一年后,资本充足率达到9.51%;2005年底,南充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更是高达18.42%。
来自银监会的消息显示,截至2005年底,共有10家境外金融机构以及国际金融公司先后与上海、南京、西安、济南、北京、杭州、南充、天津、宁波共9家城市商业银行实现战略合作,外资股已占到城商行所有股权的5%左右。
外资入股还促进了城商行治理结构的完善、内控机制的健全以及经营效益的提升。上海银行较早引入国际会计准则的国际审计,强化合规建设和风险管理,在内控机制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城商行前列,资本利润率甚至走在了一些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前面。济南商业银行与澳洲联邦银行去年底合作推出了针对个人和中小企业的五个系列产品,产品每月销售增幅超过20%。
截至目前,已经有大连、重庆、长沙等10多家城商行正积极与外资银行进行洽谈,有的银行已达成合作意向。
中小银行的跨区域冲动
4月26日,上海银行宁波分行正式开业,这是上海银行在上海之外设立的首个直属分行。上海银行因此成为我国首家跨省(区、市)设立异地分行的城商行,原本立足“本土服务”的城商行就此吹响了跨区域经营的号角。
然而,对于其余多数城商行而言,要像上海银行一样迈出跨行政区域经营的步伐仍然是一件十分遥远的事情。由于难以达到我国银行业监管部门的要求,跨区域经营现在只能是少数城商行的发展之路。
在资本约束、效益约束、风险控制等多重限制下,以徽商银行为代表的另一种非完整意义上的“跨区域经营”模式引人关注。2005年12月28日成立的徽商银行,是在吸纳合肥、蚌埠、淮北、马鞍山、芜湖、安庆6家城商行以及铜陵、六安等7家城市信用社股份的基础上设立的,是我国省内城商行的首次大规模整合。
但徽商银行发展的视野并不仅仅局限于安徽。据徽商银行董事长戴荷娣介绍,徽商银行将在覆盖安徽城市的基础上,争取早日走出安徽,在经济金融发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区域经营,远期还将争取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实现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对接。
此外,由江苏多家城商行联合重组的江苏银行业已获银监会批准,正在积极筹建之中。东北、山西、河南等地也在积极酝酿城商行的联合重组工作。
令人担忧的“定位雷同”
寻求适合自己的定位,是几乎所有城商行都在思考的同一个问题。其中,被各地城商行董事长和行长提及最多的是两个词:中小企业、零售银行。
一些较早转型做中小企业和零售银行业务的城商行已经从中受益。天津市商业银行积极参与中小企业的业务研发,已经成长为“中小企业的银行”,其各项指标也因为业务专注每年保持约20%的高增长速度。此外,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温州、台州等地的城商行,也都因为专注于中小企业业务而快速成长。
然而,几乎所有银行都把未来的业务定位集中在“中小企业和零售银行”上。专注于中小企业的民生银行副行长洪崎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要防止银行从前一个同质化同时转向另一个同质化。一些银行在战略转型和寻求定位中,将这一业务外包给专家,然后得到几乎完全相同的结果。这种几乎雷同的定位“引智”没有任何意义,城商行在寻求定位中要防止这种情况。
银监会二部副主任肖远企则认为,对于118家城商行而言,除了少数可能发展成区域性大银行外,大多数应定位于特色银行或社区银行。
然而,对于频频被亮黄牌的秦皇岛、珠海等几家风险较大的城商行来说,在找准合适的市场定位之前,关键则是赶在2007年1月1日大考以前,首先寻求一条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通道。
据新华社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