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曾经盛行一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4日 00:08 浙江日报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300多个剧种,让人痛心的是,有些具有独特地域文化内涵、承载一方历史的稀有剧种,还没来得及充分挖掘其价值,就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

  宁海平调的发展道路也曲折坎坷,生存状况一度岌岌可危。这成了王万里等几位老艺人的心头之痛。宁海民间艺术研究所所长、“耍牙”第四代传人王万里今年58岁,14岁开始学唱宁海平调,40多年来,平调是他的事业和追求。王万里说,宁海平调在辛亥革命后曾
经盛行一时,仅宁海一县,就有10多个班社,其繁荣与宁海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具有丰富的本地文化内涵。它的传统剧有一百多出,大型戏有“前十八”和“后十八”,共三十六出。“前十八”代表作有《双龙锁》、《钗头凤》等;“后十八”有《白雀寺》、《小金钿》(《金莲斩蛟》)等。清光绪《宁海县志》记载:宁海有“元宵燔桑柴,谓之火单址界,市庙晨张灯结彩、敬神演剧至二十乃止”之风。

  宁波市戏曲研究专家杨东标出生宁海,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亲历过的平调演出盛况:“夜幕降临,锣鼓开场,这时的整个山村便像过节一样。庙台被烘托在神奇的灯火之中,千百双眼睛投向舞台,中国农民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和艺术的欣赏。忠奸善恶,孰优孰劣,农民的审美心理更要求是非简洁,黑白分明。而平调则更显其长,大锣大鼓大喇叭,外加响遏云空的帮腔,还有跌、打、滚、翻精湛的武打。粗犷,高亢,委婉,雄健……乡土风格就在乡土中形成。”

  20世纪30年代初,宁海平调还曾一度流入上海等地,可惜好景不长,40年代,平调趋于没落。1983年,最后一个宁海平调剧团解散,新剧团改演

越剧,平调只是象征性地保留了一块牌子,这个古老剧种开始了它在民间的流浪生涯,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平调的没落让王万里心急如焚,但是多年来,他对平调艺术的热情丝毫不减。

  1988年,宁海县退休老教师童子俊积极投身抢救平调的行动中,创办了一个挂靠文化馆的“戏训班”。此后,童子俊又“四渡舟山、七上横坑”,在此基础上兴办了民营的“繁艺平调剧团”,招收艺员,排练演出了部分平调优秀传统剧目,王万里是当年“戏训班”和民营剧团的骨干力量之一。

  由于有了这个剧团,以及有了少数几个演员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承继了宁海平调特有的一些剧目和表演绝技,宁海平调保留了最后一星火种。

  古老的地方剧种为什么失去了青春的魅力?有关人士认为,平调陷入困境的原因相当复杂,有剧团运作体制的原因,也有近几十年来多种文化娱乐方式以及市场经济冲击的原因,还有宁海平调本身的原因。长期以来,平调没有进行必要的改革,不能适应现代观众的要求,很难引起观众共鸣,引不起观众兴趣,以至路子越走越窄。

  作为地方戏剧,宁海平调还有一个局限性,到宁海方言区以外的地方,观众很难听懂。2004年9月23日在杭州演出大型平调

神话剧《银瓶仙露》时,剧团对该剧做了一些改动,将原来宁海方言的念白改成越剧念白,唱腔也进行了加工提高,旋律更加优美,成为当年“七艺节”上惟一一个由县市级剧团演出的戏剧。

  为让更多的人了解“耍牙”,加强平调与其他剧种的交流,增强平调艺术的生命力,“耍牙”传人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各类会演、比赛和宁海开游节等重大节庆活动,曾获浙江省少数剧种交流演出表演一等奖,第五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表演一等奖,中国(杭州)“城隍阁杯”民间戏曲折子戏邀请赛金奖等。2005年10月,在杭州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办的“2005年南北民间表演绝艺王”擂台赛中,宁海平调绝活“耍牙”摘取金奖桂冠。“耍牙”第五代女传人王春鸯荣获“中国民间绝艺王”称号。

  这些参赛表演,弘扬了平调这一优秀的民间文化,提高了平调的知名度,为后来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了坚实有力的注脚。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