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缘何又一次拉响通胀警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2日 11:19 扬子晚报 | |||||||||
5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06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判断,未来我国价格走势上行风险大于下行风险。“一定时期内价格总水平出现下跌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而服务价格、资产价格膨胀压力加大,整体通胀潜在风险需要关注。”央行为我国经济发展拉响了通货膨胀的警报。 对于通货膨胀,国人并不陌生。回顾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通货膨胀几乎一
央行2006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判断我国物价水平存在上行风险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是投资快速增长和工业生产加快会拉动上游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涨;二是水、电、石油、天然气和土地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会带动资源价格及公用事业产品价格上涨;三是劳动工资水平上升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会直接推动价格总水平上升;四是国际上石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会对国内价格产生影响;五是当前社会资金流动性持续过剩,货币市场利率低位运行,形成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持续膨胀压力。 近年来,石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急升,水、电、土地等价格也是一路上扬,由此不由得让人们想到20世纪70年代许多国家发生过的“经济滞胀”现象,即经济停滞不前,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今天,当同样的情景再次出现时,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国经济能够独善其身吗? 对于此次通货膨胀警报响起的原因,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的话极富概括性:“1至4月份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呈现出资源导向型,表明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还没有发生根本转变。”确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对外贸易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市场流动性过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良性发展的拦路虎,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也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宏观调控的一个根本原因。 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成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在谈到我国国际收支面临的“巨额持续双顺差”时指出,双顺差产生的本质原因在于我国金融市场建设的滞后、利率体系没能市场化、汇率制度弹性不足。金融市场建设滞后,就不能充分发挥金融调配资源的功能,不可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总结我国推进市场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可以发现,我国经济主体已经逐步市场化了,企业独立核算,自主经营;银行改善治理结构、积极上市,实行商业化改革等,但上一层次的金融市场根本制度没有改变,或者说即使有了某种改变,但还很不到位。利率制度、汇率制度建设滞后,还根本不能发挥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 没有根本性的制度改革,就难以使我国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通货膨胀威胁的着力点在于解决市场制度建设的滞后,必须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