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小康住房难以实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31日 10:01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章剑锋

  作为市场走势的风向标,国家发展改革委每月都会公开他们对中国70城市房价的监测数据,在上周四公开的数据里,今年4月70城市房价继续保持上涨态势,同比涨幅达5.6%。除了一如既往的批评声音外,有人开始为中国的小康住房目标感到担心,认为房价的过快上涨和供给结构失衡正直接制约着住房质量的提升。

  有一位分析师在他新近出版的著作中警告说,中国城镇居民的住房小康正出现惊人倒退。他说,不断膨胀的人口基数给有限的房屋供给造成压力,全面小康住房将很难实现。

  “我想我们首先需要实现多数人的居住温饱,否则谈论小康住房毫无意义。”

北京大学的学者李京海对本报记者说。

  李京海是北大一所研究机构的负责人,一家三口人居住在一套57平方米的两居室里。他说,不能回避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需要,只有将他们的基本居住需求解决完毕,全民小康住房才可能成为现实。

  居住是一种负担

  虽然政府已经为抑制房地产的畸形发展付出多年努力,但现在,仍有许多人的居住质量非但没有获得改观,反而陷入了不断恶化的趋势。

  在北京,居民袁树林很可能倾其一生都将居无定所,他居住在前门地区,在饭店做机械维护工人,眼下正在为一家三口寻找新的居所而奔忙。一年以前,北京市决定对前门大栅栏一带的大片旧居进行拆迁改造,这导致那一地区的许多居民举家迁移——作为其中一员的袁树林也没有幸免。

  袁树林家在前门地区的胡同里,那是一间总建筑面积只有12.4平方米的平房。多年来,袁家三口人一直无法很好地在这房子里起居生活,袁树林就在屋外另盖起一个房间,以图增加一些使用面积。

  政府是以排危解险的名义对前门地区的旧居进行拆迁的,给袁家的拆迁补助每平米约合一万多元人民币,袁树林对此并不满意,因为哪怕获得一笔拆迁款,他家仍然不可能拥有自己的房子。并且对于低收入居民而言,迁徙是一种冒险的举动,相比之下,他宁愿居住在那破房子里。

  他的月收入只有两千多一点,妻子早年因病退休,还要供一个孩子上大学,几乎没有什么存款,包括拿到的拆迁补助在内,如果要买房子,50%的资金需要举债筹措。

  北京正计划在未来15年内将位于中心城区的500万人迁往郊外,以缓解城市资源面临的压力,更多的人将加入到袁树林的行列里来。政府现在正有意识地疏导前门拆迁居民,鼓励他们搬出市区居住,对此还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如果他们搬出三环以外,可以获得一万元的奖励,以此类推,四环以外是两万,五环以外则是三万。但这并没有打动袁树林,如果搬出市区,后顾之忧太多,各项成本也会相应提高。现在他决定在市里重新寻找一处平房租住,他打算等到

房价降下来的时候,再买一套小面积的老二手房。

  “我的理想不能太高。两室一厅,大人小孩都有房住就行了。”袁树林说,十年以前人们就在谈论小康住房,但他认为再过十年恐怕也难以实现,因为中国贫富差距很大,月薪百元的比年薪百万的要多,这削弱了小康住房的根基。

  七年前来北京读大学的张涛现在供职于一所高校,有北京户口,月均收入四千多元,现在租房住。他决定在不久的将来无论如何也要买一套经济适用房。具体条件是:不要超过90平米,价钱在8000元以下,交通要方便,最好附近就有城铁。他打算在奥运会后将之实现,他认为那时候北京房屋会降价,届时政府可能会对市场作出相应调整。

  不过,一旦买了房子,他们的生活计划会被改变,付完首付后将彻底返贫。如果没有额外福利,他们的生活质量会直线下降。最为重要的是结婚后还不能要孩子,有父母需要赡养。所有老一辈人没有经历过的遭遇都将在他们这一代人身上全部出现。

  他说:“对所有工薪族来说,这些负担都太重了。”

  居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2004年,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重新提出全民小康住房的21项指标,认为在未来14年里,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应达到35平米,最低收入家庭应大于20平米,住宅配套设施、居住的科技含量和质量也要相应提升,这才能算是小康住房。

  舆论普遍认为这一系统指标涵盖比较全面,如果纯粹从人均居住面积来看,中国某些省份今年已经实现了这一目标。但实际情况却遭到分析师的怀疑,他们认为这种指标本身就是对小康住房的一种误解,并不科学和适用。

  广州决策资源集团高级研究主任蔡欢对本报记者说,在几年前的一次全国住宅与房地产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小康社会住房核心是,住房要从满足生存需要向舒适型居住转变,基本做到户均一套房、人均一间房、功能配套、设备齐全。

  蔡欢说,居住质量是小康住房的根本。他认为,从这一点来看,中国的小康住房水平并没有恶化,虽然由于房地产市场化后,房价上涨使得购房压力倍增,无法实现购房或居住面积受限。但是他认为,房地产产品质量由于市场竞争而得到了不断提升,他说:“产品品质的提升是小康住房的一个根本性要素。”

  这位人士表示,目前房地产市场确实有不合理的一面,但真正对实现小康住房有所影响的,是在部分区域的房价虚高及普遍性的产品结构不合理。这要求人们适时转变住房观念,享受居住权而非房屋产权。

  他说,从这个层面看,他对房地产投资在某种程度上持鼓励态度,“因为市场有这方面的需求”。

  这种观点在北京学者李京海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他认为中国大部分城镇居民没有实现户均一套房、人均一间房、功能配套、设备齐全的居住水平。他还说,假定一个居民月收入五到六千元,一年存上三万,二十年后才有能力购买到一套小

户型商品房。除了月供,还有其他多项消费开支,还不能保证工作上的变动,“难道这都不是负担吗?住上房屋了,生活质量下来了,这是小康吗?”

  居住权在李京海看来恐怕也不是一种享受。他说,那些在工厂里月收入一千多元的人,或那些下岗、失业的低收入或无收入人群,根本就谈不上有什么居住权可享受的,他们还处于生存挣扎线上,连房租都支付不起。

  李京海的孩子今年高考,现有57平米的房子显然无法适应居住的需要。不久的将来,他们将和中国多数老一辈人一样,用自己的辛苦积蓄帮助孩子首付按揭,如果让孩子独立完成首付,李京海认为这简直就不可能。

  “现在,居住是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他说,本来应该由政府来解决的居住保障,经过房改一改,改成了自己解决,这加剧了住房矛盾,使市场形势更加严峻。

  他不承认当前的居住环境正向小康水平良性发展,因为现在有许多人的居住温饱还没有解决。他说:“我们应该为此努力。”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