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老有所倚:养老靠自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30日 17:54 黑龙江日报

  根据联合国制定的人口学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7%以上,即为老龄社会。而早在1979年,上海65岁以上的老人已占到7.2%,成为中国最早步入老龄社会的城市。据最新统计,到2050年,中国65岁老人的比例将高达28%以上。随着老年人口的逐步增加,社会养老保险资金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捉襟见肘”的局面。那么,老年人该如何规划自己有限的资金,使自己能“老有所养,老有所倚”呢?

  多渠道精心打理

  人物:沈老先生

  年龄:66岁

  养老金:每月1500元

  

理财目标:安全增值

  沈老先生6年前从某医院退休下来,每月拿1500多元的养老金。老伴10年前就退休在家,也有近1000元的退休工资。老两口住着两室一厅近80平方米的私房。一个孙子已经上了小学,现住在老人家里,上学的费用他们全包。儿子、儿媳去年新买了房,尽管当初沈老先生给他们首付补贴了15万元,但小俩口还有40万元(20年期)贷款压力,工作也很忙很辛苦,难得和老俩口聚聚。同时,由于生活习惯不一样,老人也较少去儿子家。

  照理说,这样的经济收入和家庭条件,沈老先生和老伴的晚年生活应该是无忧无虑了,但沈老先生还是有点担心。作为一名老医务工作者,沈老先生告诉记者,尽管他和老伴现在身体都很硬朗,但毕竟岁月不饶人,所以,得为自己制定一个理财规划,“天有不测风云,谁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所以,自己必须得有个计划。”沈老先生说。

  目前,沈老先生夫妇每月的退休工资2500元左右,自住的房子价值约70万元,给自己养老备有5万元的定期存款,另外还有3万元的国债。除去每月伙食与日常生活必需的水、电、煤气等费用,一般每月还能节余700元,一年累积8000元左右。

  沈老先生告诉记者,“在计划经济下生活了这么多年,习惯于将多余的钱存进银行里。但现在生活成本比较高,如果再不规划一下自己的资产,恐怕就会影响生活质量。另外,有个朋友告诉我,如果只把钱存入银行,会有贬值的风险。”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沈老先生认为自己的理财目标首先是晚年生活无忧;其次是给孙子上学准备一笔教育费用,以减轻儿子、儿媳的负担;最后是为了让全家的生活质量更上一个档次,要积攒一笔钱。所以,沈老先生希望能改变目前单一的理财方式,以期获得更多投资收益。

  到银行咨询专业理财师以后,沈老先生采用了一种“滚雪球”的存款方法,就是将每月余钱都存为一年定期存款,这样一年下来,手中就会有12张存单。第二年的不管哪个月急用钱,都可取出当月到期的存款。如果不需要用钱,还可将到期的存款连同利息及手头的余钱,接着转存一年定期。沈老先生说,现在银行都推出了自动转存服务,在储蓄时,只要与银行约定,就可以进行自动转存。

  “理财专家告诉我,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避免存款到期后不及时转存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是存款到期后不久,如遇利率下调,未约定自动转存的,再存时就要按下调后的利率计息。像我这样的自动转存,就能按下调前较高的利率计息。如到期后遇利率上调,也还可以取出后再存,这样就能获得更多利息。”说到这里,沈老先生不禁喜上眉梢。

  同时,除了存款,沈老先生还购买了货币市场基金,“我听理财师给我介绍,如果我突然要急用大笔钱,提前支取国债或者定期存款,都会让自己的收益受损,货币市场基金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何况货币市场基金不收取赎回费用,管理费用也较低,转换又灵活,本金的安全性也很高,还是免税的。”沈老先生告诉记者,“下一步我准备去给老伴和自己买一些增强抵抗意外和重大疾病风险的保险。毕竟,我这个家庭已经步入养老期了,理财还是应以稳健为主。”

  点评:养老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老年人,特别是那些有一定养老金可拿,或者还能有点其他收入的退休老人,都在精心打理自己手头的资产,都希望尽可能多地让自己现有的财富增值。这样既能确保养老无忧,同时也能减轻子女的负担。当然,他们理财的方式,关键就是一个词:“安全”。

  一切为了生活

  人物:刘阿婆

  年龄:60岁

  养老金:每月不足1000元

  理财目标:为了生活

  刘阿婆和老伴住在普陀区大渡河路一个三十几平方米的老房子里。刘阿婆有个儿子,结婚后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还有20年的贷款要还。最近儿子单位效益不好,一个月工资还不到2000元,儿媳已经下岗在家一年多。刘阿婆告诉记者,自己和老伴的退休工资加起来才1000元左右,根本没办法帮儿子分担压力,“侬看,这种情况下,我和老伴的养老问题,怎么可能指望儿子呢?”

  不指望儿子,那指望什么呢?刘阿婆无奈地告诉记者,她和老伴的养老,除了微薄的养老金,就只能靠她们现在住的这套老房子了。这套老房子,按市价算,能值近30万元。“当然不能把房子卖了,房子卖了我们住哪儿?住儿子家?不方便。总不能让我们一把年纪了,还去外面租房子吧?”刘阿婆反问记者。

  刘阿婆说:“以前家里条件一直都不太好,存的钱大部分都给儿子付首付了,现在也没多少余钱了,所以只能靠这房子养老。今年‘两会’期间,我看到有关‘倒按揭’的消息,觉得自己的晚年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据记者了解,所谓“倒按揭”,就是“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与传统的按揭贷款一次发放、分期偿还正好相反,“倒按揭”是分期发放、一次偿还,其实就是“以房养老”的雏形。在今年的“两会”上,就有代表提出“倒按揭”的思路,目的是减轻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的压力。

  当记者告诉刘阿婆,现在国内还没有开展这个业务,同时这个“倒按揭”还存在很多技术上的难点时,刘阿婆却告诉记者:“我觉得我和老伴的身体还不错,至少最近两、三年应该不会生什么大毛病。在这两、三年里,‘倒按揭’应该可以实行了吧?我曾看到报纸刊登过,南京汤山‘温泉留园’老年公寓在国内首个推出‘倒按揭’性质的‘以房换养’举措,说是拥有南京市60平方米以上产权房、年届六旬以上的孤残老人,自愿将其房产抵押,经公证后入住老年公寓,终身免缴一切费用,而房屋产权将在老人逝世后归老年公寓所有。侬看,这个应该算‘倒按揭’的试点吧。”随即,刘阿婆给记者开始说起自己“倒按揭”后的计划:“倒按揭”的钱加上自己的养老金,应该每个月会有2千元左右。这点钱,除去生活开销,应该还有节余。有了节余就可以存银行,万一生病要花钱,就不用愁了。“权当是自己给自己保险吧。”刘阿婆笑着告诉记者。

  其实,按东方人的生活习惯,由子女赡养老人的养老方式,更容易被老人和社会舆论认可。在得到子女赡养的同时,将自己的住房在百年之后留给后代,也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所以,要在中国开展“以房养老”,肯定还会有观念上的障碍。当记者就此问刘阿婆时,刘阿婆无奈地说:“生活都成问题的时候,就不会去想观念上的东西了。反正现在我儿子也有房子了,我也算松一口气了。”

  点评:有权威机构对上海412名家中有未成年孩子的父母进行的调查显示,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养儿防老”难度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以房养老”的办法,并占到此次调查受访者人数的44%。可以说,“倒按揭”是养老的一种创新方式,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了进一步保证。

  但是,记者却还是在刘阿婆身上看到了一丝无奈:当年辛辛苦苦攒钱买的房子,“倒按揭”以后,房子要一点儿一点儿地还给银行,真有一种“白忙活”的伤感。

  记者手记:

  随着时代的进步,老年人的理财需求是越来越强烈,这从每次国债的火爆销售中,就可见一斑。虽然现在国债的收益率大不如前,但购买场面依旧十分热烈。由于每次的发行量有限,通常在凌晨5时多,银行门口就有不少人排队,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为什么老年人对国债如此热衷?记者采访几位老年人后,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国债利息高于存款,而且安全。我们老年人的钱除了存银行,只有买国债。”

  当前,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老年人理财的需求又如此旺盛,所以,老年人理财市场应该有着相当大的潜力。遗憾的是,这部分人群并没能成为银行理财的主力对象,银行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在三、四十岁,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客户身上。因此,不少老年人建议,银行在紧盯高端客户时,也需多头兼顾,不妨针对老年投资者追求稳健的特点,设计一些收益相对固定的快餐型

理财产品

  另外,我们还应该关注那些养老资金不是很宽余的老人们,应该思考一下在目前的养老制度内,怎样去创新养老方式,进而帮助那些养老有困难的老人们。毕竟,他们也是辛苦了一辈子。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