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劲华
《财经时报》:在采风、调研或者挖掘民间艺人的过程中,关于内蒙古的民俗文化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境地?
巴·布和朝鲁:包括呼麦在内,很多民间艺术逐渐地被人遗忘。呼麦起初在西蒙地
区比较多,后来逐渐被淡忘。如今,八十多岁的一位老人已经去世,子女后代没有人愿意学习呼麦。生产生活文化上的变化,使年轻人开始接受新的东西。近几年学呼麦的年轻人多了,有的用于评书中。文化上的自信心很重要,现在年轻人逐渐有了自信,开始乐于学习。过去会觉得呼麦是很落后的东西,现在不一样了,国内外环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都非常重视,这对民间文艺很有帮助。只有发扬传承这个东西,民族或者地区才能站住脚。在经济上,比如在赤峰,通过把民间的一些唱歌舞蹈表演用于发展旅游业,从经济上也尝到了甜头。
《财经时报》:那你在抢救民间文化艺人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巴·布和朝鲁:1985年我毕业,后来分配到一个州,当时非常落后,但他们懂很多“格萨尔”(用声音来演唱英雄史诗),后来在1988年和2000年我两次去调研,感觉一次比一次好。1988年的时候感觉还是很封闭,七十多岁的老艺人不愿意讲,害怕。后来听说这个老牧民去世了。到了2000年,主动愿意跟你讲的人已经很多了,社会氛围文化氛围变了,民族自信心增强了。现在再去采访不困难了。
《财经时报》:这几年民间文化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中有哪些被忽视了商业价值呢?
巴·布和朝鲁:现在牧民的生活也逐渐地转到城市里,不再住蒙古包。愿意开汽车,生活方式变化很大。传统的艺术现在以新的方式存在了。比如,蒙古包过去是铁炉子烧火,现在已经被人们抛弃了。火撑子已经生锈腐烂了,但是现在已经都成文物了,好一点的要上千块钱。牛皮上烙的画是烫出来的,是一件很好的工艺品,很多地方有卖。还有一些传统服饰的买卖也很好,工艺复杂的三五千块也有。现在卖和买的人都很多。既有穿戴价值更有商业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