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麦唱法最早源于西伯利亚南部一个叫做“图瓦”的国家。后来蒙古民族把这种唱法和自己在狩猎过程中的一些实用性声音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呼麦”这种音乐形式,并在蒙古草原广为流传,距离今天已经有着800多年的历史了。
呼麦之所以直到现在还能如此吸引人就是因为这种音乐形式本身特有的发声方式——一个人可以同时唱出几个声部。低声部是一条持续的低音,而高声部能同时唱出旋律,有
时这两个声部之间可以达到6个八度的音程。这种神奇的一人多声部现象在全世界的音乐流派中独一无二。
呼麦又称“浩林—潮尔”,它的蒙古语原意是“喉”,所以呼麦也被称做是一种喉音艺术。蒙古高原的先民在游牧生活中虔诚地模仿各种自然的声音,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与宇宙和自然的和谐沟通,人的某些器官的潜质一旦得到开发就可以发出自然的和声,这也是呼麦这种艺术形式的雏形。
但是这种“蒙古族民间音乐活化石”的艺术形式已经濒临失传。2005年的时候,中国文化部已经将其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能演唱呼麦的大约就只有100人,其中还包括刚刚开始学习的学生。”著名呼麦演唱家胡格吉勒图说。
现在,内蒙古的一些音乐家们正在致力于呼麦艺术的系统研究。很多人找到现在还在世的呼麦大师学习,并系统整理音乐理论,以便尽快把这种口头传承的艺术形式用现代化的方式记录下来。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产生了兴趣,在美国甚至还成立了一个叫做“图瓦之友协会”的呼麦乐迷组织。
长调
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所专家段泽兴说,长调是流淌在蒙古人血液里的音乐,是民族识别的标志。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是蒙古人听到长调,都会体味到其中那份独有的激动与苍凉。作为草原上的民歌,长调是一种历史遗存、口传文化,是蒙古族人民集体创作的结晶。长调的内容往往比较严肃,感叹自然、讴歌母爱、赞美生命、诉说爱情……绝无媚俗轻浮。
“长调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是离自然最近的一种音乐,或者说长调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采访中,不少长调歌迷这样认为。我国著名音乐学家赵宋光先生认为,长调产生于蒙古民族的祖先从游猎山林过渡到游牧草原之后,生产方式由以猎为主转到以牧为主,人对待鸟兽草木的态度由以夺为主转到以养为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产物。
(石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