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哭墙的位置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7日 15:00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房煜 唐山报道1986年,唐山大地震十周年之际,唐山市人民政府建成抗震纪念碑。这座由四个独立梯形柱组成的建筑物,赫然矗立在市中心的文化路和新华道交叉口西南角。用官方语言说,它展现着唐山人民百折不挠的抗震精神和四面八方对唐山灾区的无私支援。它是这座城市的一道记忆开关。

  但那更多的是一种集体记忆。在一种血肉合金般悲壮的集体记忆里,24万遇难者具
有了无记名性。唐山地震后,大部分死难者遗骨未存,不建坟、不修墓,唐山人会在每年的7月 28 日,沿用着寄托哀思的传统方式,在每个街角路口燃烧纸钱以慰亡灵。每当此夜,成千上万堆忽明忽暗的火焰,构成了这座城市追溯往事的特有景象。

  2004年的7月28日,一种新的怀念方式出现了。在由采煤塌陷区改造而成的南湖公园内,建起了一座占地面积400亩的国际地震科普纪念园,园内竖立起三面宏大的花岗岩纪念墙。那上面,已经镌刻上了数千名地震遇难者的姓名和生辰信息。每年清明与忌日,都会有近万人涌至这唐山的“哭墙”下,哀悼亲友。

  忆念浮悬未定

  “哭墙”安顿游魂

  建设唐山国际地震科普纪念园,并为大地震遇难者建造纪念墙,是河北省华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立祥的创意。

  王立祥是唐山人,在1976年的大地震中躲过一劫,却有亲人在地震中遇难。按照最初的构想,唐山地震科普纪念园分为科普教育、地震纪念、艺术景观三个区,除纪念墙外,还包括国际地震博物馆、地震成因科普馆和地震模拟城,以及高7.28米(喻地震日期)的青铜长方祭鼎。

  据华盈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丽介绍,这个项目是在2000年的省经贸洽谈会上,被作为招商引资项目推出的。项目推出后,立即引起了一些外资公司的注意。经过多方接洽,2001年10月28日,华盈集团与美国绿世纪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就兴建地震科普纪念园在石家庄达成合作协议。同年,该项目报有关政府部门正式立项。数年后,合作方变更为香港世纪星企业(国际)有限公司。

  2002年5月31日,唐山市规划局发布《河北省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 2002唐规选字第0007号)》,该意见书说:“同意唐山国际地震科普纪念园在南部采煤塌陷区建设唐山国际科普纪念园,规划用地面积约49455平方米。”选址意见书后附设计蓝线图。

  2004年,唐山市发改委、唐山市路南区发展计划局、唐山市物价局、唐山市商务局分别下发文件,对于该项目的项目建议书、物价、合同章程进行了“行政许可”的批复,开了绿灯。

  不过,在唐山市政府各部门的批复中,对河北省华盈集团做了有保留的同意。所批用地与华盈集团的申请用地相比,数量要少一些。华盈集团原先预计建造9面墙高(含底座)7米、厚度为3.42米的扇形花岗岩纪念墙,这样正反两面都用上,总容量基本上可以保证将24万遇难者的名字全部刻上。但因批复土地有限,华盈集团在开工后只挖了6面墙的地基,后有3面纪念墙建成面世。

  在唐山国际地震科普纪念园的网站上,一直有这样的一段话:“震灾之痛连肉通灵,卅年忆念浮悬未定,谁人告慰漂泊的亡魂?谁人安顿游走的心灵?自有子孙,自有后人,不敢忘却昨日的噩梦,不敢忘却殉难的亲人,地震纪念墙将篆刻你们的姓名,永久永世怀念亲友的音容。”

  对于唐山人来说,这是对那些遗骨未存的遇难者最有意义的一种纪念形式,无疑是一个重要事件。

  随后,华盈集团登出广告,告知市民“纪念墙上将镌刻在唐山大地震中震亡亲人的姓名,以示永久纪念。有自愿镌刻者请到中国工商银行胜利路支行,唐山市中国银行建设路支行,唐山市农业银行直属营业部大厅交纳镌刻制造费。凭银行开具的交款证明,在南湖公园北门地震纪念园接待厅签订有关合同,按交款的时间顺序优先择位。收费标准:纪念墙正面每一姓名1000 元,背面800元。”

  “但是我们并不是全按照这一标准收费。”华盈集团总经理李丽说,“伤残人与孤儿打折或者减半,如有人提供全家遇难者的详细姓名,我们免费镌刻。”另外,在地震中遇难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的姓名,也被免费镌刻到了纪念墙的最上行。

  2004年7月28日,纪念墙迎来了建成后的第一个纪念日,据在南湖公园里的老人们回忆,从凌晨3点地震开始的那一刻起,就陆续有人来此拜祭亲友,人数之多令交警措手不及,一时拥堵不堪。媒体纷纷予以报道,称“24万亡灵有了一个家”,虽然那时仅有3000多名遇难者的姓名被镌刻于纪念墙上。

  纪念墙上,也有一些死者的卒日并非1976年7月28日。这是因为,有的老者的老伴在地震中遇难,而自己是在地震后去世的,子女便按照老人的意愿,将双老的名字合刻于纪念墙上。另外,每一块墙砖上所刻的死者名字多少不一,最少的一个,最多的有六个,显然是一家有六口人遇难。有的老人每日清晨都要过来看一看,擦一擦墙面亲人的名字。

  争议项目选址

  企业状告政府

  在3面纪念墙建成不到两年,整个计划仍未完成的情况下,华盈集团突然得到消息,说政府方面对纪念墙在南湖公园的存在有了不同看法,整个项目可能要求被搬走,纪念墙可能会被拆掉。

  华盈集团立即找有关部门沟通,得到了一个委婉的建议:“还是给你们重新批一块地吧。”公司总经理李丽说,她曾得到一个非正式答复:原先批用地的时候批在南湖公园,与那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适宜的,现在城市建设发展了,就不适宜了。还有人私下告诉她,有的领导是担心7月28日再到来的时候,南湖公园发生交通拥堵,造成秩序混乱。

  “那以前就是块荒地,是我们搞绿化,把它开发出来的。”李丽说。李的说法似乎可以在政府文件中得到证实。唐山市规划局的选址意见书称其为“采煤塌陷区”,是典型的煤炭工业负环境,唐山市发改委的审批文件称“项目选址位于南湖公园西北角废闲地”。当地人则告诉记者,这里原来确是垃圾场,环境恶劣,满目狼藉。

  华盈集团认为,经过他们的开发,整个项目园区的绿化程度已达85%,成为了人们休闲的场所,现在让公司把项目挪走,显然不公平。另外就是,“我们怎么向那些花钱刻了亲属名字的人交待?”李丽说。

  后来,华盈集团得到了一个正式的说法。唐山市规划局认为,按照新近的唐山市湿地生态保护规划,唐山国际地震科普纪念园不适宜在南湖公园建设,应服从大局,拆掉异地重建。

  记者从唐山市规划局等有关部门了解到,的确存在这样一个规划。唐山南湖公园于2005年被建设部正式批准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按照有关规定,应该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园内从事改变地貌和景观的活动。而按照唐山城市总体规划,也禁止在采煤塌陷区和煤田波及区搞新的建设活动。

  华盈集团认为,选址意见书的发布方正是唐山市规划局,当初为他们选定南湖公园废弃地的也是规划局,现在时隔不到2年就要他们搬走,有失政府诚信。且唐山国际地震科普纪念园涉及唐山大地震这一重大灾难事件,建与拆都并非儿戏。

  华盈集团的法律事务负责人高建文说,选址意见书发布的当年,逢《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政府已经做出的生效行政许可,不应随意单方面变更。据他介绍,由于这一事件的影响,地震科普纪念园的工程都暂时搁置了下来。为此,华盈集团已向法院起诉了市规划局,但法院方面比较慎重,接到起诉状的区法院没有决定受理还是驳回,而是请示了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据悉,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将会在近期给予答复,是否受理该案。

  利用地震资源

  公共服务缺失

  虽然唐山市规划局给出的理由是该项目与现在的规划冲突,但也有知情人士认为,这与地震墙建成后存在一些争议有关。

  早在2004年初,在石家庄出版的《燕赵都市报》就刊出报道,对纪念墙的存在表示质疑。一种说法是,这是“拿灾难当噱头赚钱,赚钱不讲良心,伤害唐山人民的感情”。另有报道称,地震纪念园工程确系政府立项批准,但纪念墙收费一事却属商业行为,许多部门对此并不知情,收费标准也并非由物价部门制定。某报刊登“路南(区)老者”的来信说:“清明节就要到了,本来悲痛的心情更加沉重了。号召遇难者家属不参加,让全体市民一起谴责他们!”

  “全体市民一起谴责”的情景并未出现,人们仍络绎不绝地来到纪念墙下追念亲友。但华盈集团已经感受到了巨大的道德压力。

  有人认为,这样的事应由政府号召大家给遇难者捐款,而不应该商业运作。但是,大地震几乎给每个唐山家庭都留下了伤痕,在一些人看来,建造纪念墙,由遇难者亲友认购,其实就是在替政府做一件政府没有来得及做的事情,是一种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在华盈集团办公室工作的小吴,其家中有 4位长辈在地震中遇难。“我想这是一件好事。”他说。

  华盈集团董事长王立祥经历过唐山大地震。他认为,中外客人来唐山市,再忙也要去瞻仰抗震纪念碑,参观市内的地震遗址,可记录这一史实的纪念性场所却少之又少。他解释说,建设地震科普纪念园的宗旨:一是,要留住这一历史,同时让更多的人增加对地震的感性认识,用科学态度解释自然之谜;二是,唐山“7·28”地震是全球地震史上罕见的,是全人类共同的灾难,但大地震同时也给唐山留下了宝贵的地震文化资源,应该充分利用,变害为利;三是,兴建唐山地震科普纪念园不仅是发展旅游的需要,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唐山的城市知名度。

  对于收费问题,华盈集团强调,这个项目是有公益性质的,但毕竟是企业在运作,他们收的是工本费。负责法律事务的高建文对记者说:“这是政府许可、企业运作的项目,不是纯粹的商业行为。纪念唐山地震这样的事,没有政府的许可,谁敢搞?”

  许多市民并不十分清楚这个项目的性质,有人说:“是政府搞的吧?”有人将其看作是与殡葬服务类似的项目。在我国,殡葬服务业是由政府控制的,但也要收费,一个墓地至少要两三千块钱。

  通过市场配置资源,调动社会力量改善公共服务,鼓励各种民间组织参与兴办公益事业和社会服务,这本身是政府的明智之举,现在的问题是,它所配置的资源,是一种什么样的资源?

  事实上,在纪念墙尚未开始修建时,许多人已经意识到了纪念墙今日所要面临的两难处境。在一份“国际地震科普博览园项目专家研讨纪要”中,记录了社会各方对这一项目的思考。于 2000年7月8日出席这个研讨会的,不仅有时任唐山市副市长的祝允林、唐山地震局副局长郑国荣,也有来自中国工程院、中科院的院士,以及

清华大学的专家。当时有关专家就指出,地震科普园存在着两个建设方向:一是以科普、公益性为建设主导,政府运作,社会效益将非常大,但经济效益难以保证;二是商业运作,经济效益可行性强,但在唐山这一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中,利用地震资源时要相当谨慎。

  在这次会议上,专家们提出7点建议,其中第二点是:在祭奠广场建一纪念墙,刻上“7·28”24万遇难者的名字,示以永恒纪念,“其意义将超过巴黎公社社员墙和耶鲁撒冷泣墙(哭墙)”。

  为重大灾难事件的遇难者修建纪念墙,这其实不能算是一个创意,许多国家对普通遇难者的纪念一直是纪念活动的重心。美国“9·11”事件后,已举行过四次纪念仪式。在短短1小时43分钟的纪念仪式中(世贸大厦一号楼从被撞到倒塌共1小时43分),有个程序一直不变——在纽约市长的简短讲话后,都要花大部分时间逐一诵读 2801位遇难者的名字,不同的只是诵读者的身份每年会有变化。在广岛和平纪念公园中央有“原子弹死亡者慰灵碑”,碑下的岩石台里收藏有葬身原子弹爆炸中的死者名单。这个名单是不断延长的,2005年,又有5375人被确认死于原子弹爆炸,使得广岛原子弹爆炸死亡总人数上升至242437人,这已与唐山大地震遇难人数非常接近。

  在唐山,政府历年来的纪念活动,多是侧重对抗震精神和集体力量的颂扬。那的确是历史之丰碑,惊天动地,可歌可泣,为此,唐山建起了抗震纪念碑,建起了抗震纪念馆,但那些漂泊的亡魂一直没有得到安顿。作为社会力量,华盈集团做了一件合乎众多心灵需求的生意,它以一种关注个体生命的形式,使人们可以超越标准化的步伐去祭奠震亡的亲人,无意当中填补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某种缺失。

  唐山大地震中的24万遇难者,还有待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