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开发商钻研客户心理到极致 自我作托造“紧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7日 13:25 新华网

  时下,房地产企业钻研客户心理已到极致

  近期,房地产业再度升温、大中城市楼价出现飙升势头。但在市场“繁荣”的背后,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中介运用虚假信息误导、操纵市场的状况频繁出现。这些在很多时候被称之为“营销手段”的黑箱操作方法,对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楼市合理运行造成诸多不良影响。在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尚不规范、运行缺乏监管的情况下,还请购房者擦亮眼睛,遇事
多动脑筋。

  销售人员“忙忙忙”,紧张情绪让你慌

  记者打电话到北京市宣武区一个高价楼盘售楼处,售楼小姐语调很急促,给人的印象是,她们的楼盘很抢手,业务人员忙得不可开交。

  在北京,开发商的售楼人员接电话都习惯于先“摸底”:“您来过我们售楼部吗?您打过电话吗?上次是谁接待的您?”

  据业内人士介绍,等到客户到售楼处上门咨询时,售楼人员互相配合打电话,或扮顾客,上前问这问那,造成真正客户中意的房子很抢手的假象;或是一边与甲客户洽谈,一边又将同一套房介绍给乙客户。如果购房者看上某房,过几天售楼处就会打来电话:“房子有人想买,快过来付订金!”客户情急窘迫之下,只好匆忙购房。

  时下,房地产企业钻研客户心理已到极致。

  “销控”使房价节节升,谁接了其中“最后一棒”

  记者打通北京大兴一家销售楼盘的电话,询问一种建筑面积123平方米的住宅情况。售楼处销售代表说,他们现在推广的是另一种户型。另一家房产销售商则一会儿告诉顾客选好的楼层已经被“团购”,一会儿又致电顾客,房子让出来了,只不过价格每平方米涨了500元。

  俏销户型、位置好的单元后上市,价格当然会水涨船高。从事房地产中介的知情人向记者揭露,开发商目前盛行的这种“销控”,就是通过向客户提供不实信息来操纵市场。

  明明有100套房子可售,第一次先拿出20套来卖,给外界留下一开盘就告售罄的热销印象;第二次再拿出30套,因为“供不应求”适时提价,刺激人为“追涨”,随后再联手中介,将新房变身“二手房”加价出售。售楼部墙上插满“红旗”的楼盘表,往往不能反映真实销售情况。

  相关报道:

  北京楼市一些楼盘的商品房预售合同中购房人姓名、住所、身份证号码等漏洞百出,在业内传为笑话。这就是目前暗流涌动的合同造假现象。

  一些开发商动员自己和员工的亲朋好友,大量签订假的购房合同,根据需要随时撤销,欺骗市场。在开盘时,有的开发商让中介或内部员工高价签订几套房子,中介以此价格为“标杆”,拉抬房价。等真正的买房人憋不住“上钩”后,房价被实质性拉高,开发商再撤销原订的高价合同。最后,开发商逐渐出货,中介手中的房子也乘机出手,接最后一棒的总是不知内情的普通购房者。

  大瞎话有了“技术含量”,分辨真假得有眼光和智商

  近年来,大中城市的购房者发现,越来越多的楼盘开盘之初,售楼部总是人满为患。其中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开发商自己或者委托中介雇人排队、制造紧张气氛、哄抬房价造成的。

  在此背景下,公开的房地产信息往往存在着明显的误导:如“起价”往往比实际售价低1000到1500元;又如说某楼盘到市中心只有20分钟车程,但这可能是凌晨2点从楼盘开进口跑车到市中心的“车程”。其他如所谓生态型、智能型,甚至还有创新型、绝版型,不一而足。再加上媒体评选的各种排行榜、龙虎榜、优秀开发商,购房者被虚假信息轰炸,往往因此丧失了基本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堕入开发商精心构造的陷阱。

  专家分析,一些地方政府,出于“经营城市”、开辟税源、快速拉动GDP的需要,无意中也替房地产商造了势。如湖南长沙召开房交会,负责协办的一个区的政府领导高调亮相,由于“领导重视”,地方媒体展开集中宣传,其结果是房交会落幕,一些楼盘坐地每平方米涨了几百元。

  在房地产“业内”,同样也若明若暗地存在着“抬价利益共同体”:如中介机构,往往与开发商合作相互联手抬价,利益共享。有业内人士称,帮助开发商售楼的中介成本投入极少,但只要“方法得当”,“运作”一个过10亿的项目,进项可能达到数百万甚至近千万,已经栖身暴利行业。

  谁在装神弄鬼,谁来除暴安良

  此外,开发商还善于用一些另类手法吸引眼球。今年北京一房展会,临到头却宣布取消,主办方宣称因为楼市太火,部分开发商展会没开始,房子已经卖得差不多了,退订展位,展览只好取消。

  在北京,一高价楼盘就吹嘘自己的楼盘生在“龙脉”之上,有“帝王气象”;还有的则宣称,自己的地盘是少有的旺地,能产生“望族”。有些联排

别墅,则公开宣称一期入住者,有多少人被提拔、多少人晋升职称,多少孩子考上重点大学等。

  一些楼盘,还在空置商铺挂上众多知名品牌店牌,可这些店铺不仅没有开张,连

装修的动静都没有。原来,这也是开发商的宣传。他们还根据竞争对手的特点,针对对手的短处吹嘘自己的长处,很多正在“货比三家”的客户,就被这种虚假信息弄晕了。一些开发商训练的营销人员,则已练就“火眼金睛”。能根据客户的“坐骑”、穿着、谈吐等“看菜下饭”,“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投其所好,请君入瓮。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王咏博士分析说,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和

股票市场有一定的近似,开发商利用自身绝对优势,放大一些不实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在社会上被以讹传讹、进一步被放大。如此周而复始,便造成社会上的恐慌心理。因此,房地产信息披露,亟待加以整顿和规范。 (记者苏晓洲孙晓胜陈芳)新华社北京5月25日专电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