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经济时评:科研造假案凸显科研经费配置失当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7日 10:47 南方都市报

  据媒体透露,由于科技领域接连发现造假、挪用资金等现象,作为主管国家科技发展的最高决策部门,科技部正在牵头对国家863重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严格审查。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更表示,要严查科技领域的各种腐败行为:“‘863计划’是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标杆,更是容不得沙子。”

  863计划也称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从1986年3月迄今,已达20个年头。作为一
项具有明确战略目标的国家科技计划,它为我国高技术研发领域的贡献之大,显然毫无疑义。然而,更让人心生敬意的是,科技部选择在863计划二十周年庆的时刻,严格审查科技腐败,是在以自我清洁的方式,还863计划以清白,是科技和学术界的一次“壮士断腕”之举。

  但是,在对愈演愈烈的科技浮夸、造假甚至腐败行为给予极大震慑的同时,我们希望,能严肃反思在种种学术骗局和学术闹剧背后,现行的科技项目审查、拨款、评价机制的失灵之处。我们还期待,能重构起管理架构合理、审查评价体系严格、拨款制度清晰可控的科研体制。这对支撑我国高科技事业的长期发展,更是功莫大焉。

  早已有评论指出,近来暴露的科技造假事件,说明了行政主导的科研项目管理体制的弊端。个别人顶着耀眼的光环,在大肆骗取科研经费之后,还被树立成“学术产业化”、“高科技创业”的典型。而一旦骗局暴露,有关部门或许才恍然发现,在骗取科研经费的时候,他们是口灿莲花的学者,在瓜分科研经费的时候,他们又是惟利是图的商人。

  众所周知,财政拨款的科研经费是科研项目管理的核心,也是高等院校研究人员竞争最为激烈的稀缺资源。目前的弊端,正说明现行科研经费配置规则中,学术逻辑和产业化逻辑之间难以弥合的矛盾。由此导致的怪象就是:学术日趋产业化,经济效益显著的应用型课题获得大量经费支撑,赢得盆满钵满,而大量基础性研究课题遭受冷落,长期“供血不足”。基础科学水平的低落,对我国高科技领域的健康发展显然是不利的,也不符合863计划的初衷。

  必须承认,现行的科研经费机制在配置资源的时候,既不公平,也很低效。解决之道,只能是让学术的回到学术,产业的回到产业。财政拨款的科研经费,特别是以“863”为代表的国家级项目,主要应该投向没有明显经济效益,回报周期长的基础学科,以提升国家整体科研水平为目的。而那些应用性强,产业价值高的项目,更应该引入业内高科技企业资金参与,通过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来完成,这样既有利于学术成果的产业化,更从源头上防范了科技腐败事件的发生。

  本报经济评论员汪小星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