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美国公民权:寻求接纳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 16:04 21世纪经济报道

  ·资讯·

  《美国公民权:寻求接纳》

  (美)史珂拉 著 刘满贵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版

  史珂拉是一个国人相对陌生的名字,可如果说在政治哲学圈内的影响,绝不会比罗尔斯、瓦尔泽小。她是已故哈佛大学的政治学教授,钻研政治思想史多年,同时对美国这两百多年来政治体制和思想的演进过程有极深的了解。这本书就是她晚年在犹他大学的一份讲稿。很薄,但勾勒出美国政治体制中的核心问题。

  Citizenship,这个关键词在中文里却没有直接对应,译者翻作“公民权”,值得细细体会。公民权有多重意义,但作为一种认同和被认同的符号,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重意义。人是天生政治动物,只有个人能感受到与他人的直接联系,并且能行使自己正当的政治权利,政治体制对于个人才是有意义的。而史珂拉认为,这种“公民权”具体又可以分解成“选举权”与“收入权”。选举权是个人拥有表达和体现个人意愿的机会,无论黑人、女人或是其他少数类型的人。选举权也是最根本的权利保障。而收入权更深一层,它是人类内心歧视的体现。人没有劳动的机会就没有收入,也就没有自由。劳动是获得尊严的基础,保障收入权就为了使人免于剥夺基本的人格尊严。(萧敢)

  《精神镜像》

  (英)柯林伍德 著 赵志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

  柯林伍德兼哲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于一身,尤其在历史哲学方面颇有创见,堪称是二十世纪人文学科方面最后通才之一。本书是他早期一本代表作。和苏格拉底宣称未经审查人生不值一试一样,虽然柯林伍德表示自己并不是宣扬只有职业“哲学家们”才是真正活着的人,但他通过对艺术、宗教、历史、科学,以及哲学这些构成人类认知记忆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天马行空思考,以此向我们揭示其哲学核理念:艺术、宗教以及历史等不仅仅是语言形式,它们的进步构成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与哲学生活,对它们的探索表现了人类心灵对自身的认知。(徐瑾)

  《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

  (美)白馥兰 著 江湄 等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版

  近年来,“海外中国学研究丛书”特别开设了一个“女性系列”,引入好几本从女性问题思考中国历史的专著。而白馥兰的《技术与性别》是其中极有分量的一册。

  白馥兰毕业于剑桥大学,一直受到李约瑟科技史研究进路的影响。故而,日常技术研究一直是她切入中国近代历史研究的一把利刃。同时,女性身份又使得她对日常技术中蕴涵的性别特征特别敏感,能从看似平淡的技术描绘中读出性别压抑的实质。这两点研究结合起来,就一同构造出中国近代宗族社会里男女之间的空间政治,也表明了这本书的两个主题:技术与性别。

  社会性别常常是被制度和工具所塑造的。房屋的设计和建造是中国传统家庭最核心的问题,对女性的压制从设计房屋就已经开始。在日常社会生产劳动中,妇女的劳动贡献再次被贬低甚至抹去。到了最重要的生育环节,母性角色经过转换被赋予了特殊含义。就这样,通过一整套社会礼仪和技术规范,牢牢固定了女性在近代中国社会中的不利地位。(萧敢)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