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靠科学“营救”节能产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 07:56 中国质量新闻网

  5月20日,第六届世界计量日纪念活动在全国许多城市展开,继第四届的“计量与节能”、第五届的“计量与能源”之后,今年的主题更加鲜明地打出了“计量与节约能源”的旗帜。我国政府也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对于节约能源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但与此同时,民用节能产品老百姓“不买账”的状况随处可见。那么,原因何在,又如何克服节能新技
术、新产品推广的市场障碍呢?专家认为,节能产品需要政策和科学托市。

  

国家发改委
能源
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康艳兵博士告诉记者,我国市场上并不缺少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但是市场却比较“冷”,从政策制定方面找原因就在于应该出台的政策还没有出台,已经出台的政策存在执行不力等问题。康艳兵说,几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部分相关用能设备的能效标准、能效标识等政策,这些措施不仅为产品进入市场设置了能耗准入门槛,同时解决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提高我国相关产品的节能水平和消费者的节能意识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比如,建筑节能标准出台了很多年,实际上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同时,相关政策还不完善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节能产品价格普遍高于普通产品,老百姓不愿意购买,造成了市场“冷”。但是,我们不能奢望每个老百姓都是“活雷锋”,这就需要政府制定各种基于市场经济特点的配套政策,为节能产品的推广和利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充分调动市场。比如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出台相应产品的节能激励政策,给企业或者购买节能产品的老百姓补贴、减免税优惠等。

  专家分析,造成市场“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真正用于节能事业的资金太少,用于培养和推动市场的资金更少。中央政府一直强调节能优先,但是有的地方政府却仍然把开发能源放在首位。同时,数量已经很少的资金支持的大多是些具体的节能项目,给予研究、宣传等公益性活动的资金少得可怜。事实上,政府在节能方面的资金投入应该更多地用于公益性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对培养和推动节能市场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气调节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黄维的观点是:要科学地看待节能问题。黄维认为,节能工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庞大的、系统的工程,其中包括产品设计、生产、运行管理等诸多方面,但是现在却出现了把节能当作卖点来炒作的现象,以致在节能领域出现一些违背科学精神的概念和做法。

  黄维认为,第一,产品要想达到节能的效果,不能仅仅依靠增加某种装置,还要从产品设计入手。比如给

冰箱加变频器可以达到节能目的,但是,一台变频器的成本在500元左右。那么是否可以通过改变设计降低节能成本呢?比如,可以把冰箱的保温做得再好些;现在冰箱有两个门,将来是否可以用三个门,使用中可以少跑点冷量;也可以通过某种管理方式,使开门的时候少散点冷量。遗憾的是这个工作没人做。第二,改变使用方式,提高节能效果。现在人们常常把节能的希望寄托在某种高级节能产品上,但往往使用中造成的能源浪费更大。这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提高老百姓的节能意识,使他们掌握更多的节能窍门,这样效果也许更好。第三,节能工作不是搞运动,不应该单纯推销某种高级节能产品。比如,如果希望在空调和采暖方面节能,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做好建筑保温,提高墙、门、窗等的保温性能是第一重要的事情,至于使用变频空调等节能产品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对于节能产品认证问题,北京一家认证机构的相关负责人认为,首先,有的企业为了在销售产品时有卖点选择了做节能认证,但并不是所有产品都可以做节能认证。对于这个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和认证机构应该有识别能力。其次,制定科学的节能认证技术参数是关键。对于有能效标准的产品可以按照能效标准开展认证;而没有能效标准的产品则要由认证机构自行制定指标,现行的做法是在现有标准基础上把能效指标提高几个百分点作为节能指标,但是到底提高几个百分点合理还需要有更加科学的依据。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不仅会影响节能效果,还会损害节能认证的社会形象。

作者:丁 莹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