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吉林部分县市新型农民合作组织调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 07:54 经济参考报

  自愿组建 股份合作 集约化经营 企业化运作 土地使用权不变

  一种以农机为载体的农民新型合作组织目前正在吉林省德惠、扶余、梨树等产粮大县(市)相继出现,由于涉及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多项改革内容而受到了农村干部和农民的广泛关注和欢迎。

  “一家一户生产面对市场很难,所以我们组建了合作社。”扶余县弓棚子镇双胜村香水泉屯农民合作社社长刘文堂道出了建立合作社的原因。2001年,他和本屯其他6位农民合作,承包了17公顷耕地,到秋一算帐,效益大大高于自家经营;第二年又有3位加入进来,承包土地的面积也扩大到了30公顷。

  这个合作社的实践引起了政府部门的注意,在财政扶持下,合作社购买了一批农业机械,生产初步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全屯农民都加入合作社,经营耕地的面积也扩大到了近100公顷。去年,合作社每公顷土地创收5400多元,高于加入合作社以前每公顷土地收入约4000元的标准,年底分红50多万元。

  春耕时节,吉林省乾安县所字镇则字村党支部书记李志祥在忙着合作社的事,见记者来采访,他说,2005年村里成立合作社时只有220公顷耕地,秋天每公顷分红了4000元,农民尝到了甜头。眼下不少农民要求入股,合作社的耕地面积也扩大到了470公顷,要不是农机动力还满足不了使用需求,加入到合作社的农民会更多。

  “这样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全省为数不少,其主要特点一是以农机为载体,二是股份合作经营。”吉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雒鹏飞介绍说。据他讲,仅以农机示范区为载体建立的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全省就已有15个,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已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7600多万元,购买了一批农机具,生产初步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经营的耕地面积已达到了2900多公顷。政府部门的扶持、引导使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在全省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记者在各地采访时了解到,这些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主要特征有:采取农民自愿的办法组建合作社,农民土地使用权不变,把自家的承包田按年平均收益折价入股,实行集约经营,农业生产机械化。在收入分配方面,有的合作社对入社农民采取“保底收入”,有的则采取“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等,一年一分红。合作社建有农民选出的董事会,生产、经营均需要通过社员大会,严格按照合作社各项章程办事。在运行方式上,实行企业化经营、生产资料集中采购、机械化作业等。

  围绕着市场行情、按企业模式运作组织生产是农民新型合作组织运行的主要特点。

  “市场上花生价格上涨,今年就扩大花生的种植面积。”在扶余县弓棚子镇双胜村

香水泉屯,农民合作社社长刘文堂说,去年合作社的100公顷左右的耕地种了80多公顷玉米和20公顷的花生;今年则准备种50多公顷玉米和40多公顷花生。围绕着市场这个指挥棒,农民合作社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让利益实现最大化。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林海镇交通村农民合作社不仅在种植业上下功夫,还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在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财政扶持下,合作社上马了牧业小区,已存栏5500只羊、200多头牛,2005年出栏牛50头。针对本地水稻种植较多这一情况,合作社还建起了稻米加工厂,年加工能力达到了5万吨,可实现利润80万元。对于部分水稻和牧业小区、稻米加工厂产生的效益,合作社主要用于社员的

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九年义务教育等支出,间接地增加了社员的纯收入。

  在经营方式上,这些农民合作社各有不同的经营方式。在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善友镇光荣村,村党支部书记王瑛说,村里的合作社入股农民有180多户,经营耕地面积有430多公顷,占全村一半以上的耕地。合作社分为3个组:生产组、农机组和服务组。生产组主要围绕生产开展工作,从春种到夏季的田间管理和秋收,都由生产组负责;农机组主要负责农机具的保养、维护和使用;服务组主要负责为合作社社员服务,如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以农机组为例,由以前村里的农机站技术员姜毅负责,选出4个懂农机技术的农民参与其中,平时采取记时工资的办法,干一天活给一天工钱,平时也负责给合作社的农机具外出揽活创收。

  合作社土地集中连片使用,为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创造了条件。在松原市宁江区善友镇光荣村,村党支部书记王瑛开春以来忙个不停,针对本地土壤、气候等条件适合马铃薯生长的特点,他专门跑到长春请来了马铃薯专家,准备选种优质马铃薯,由于村里合作社的耕地已实现连片种植,为马铃薯统一耕种、统一施肥等创造了条件,这位已在农村工作了一辈子的村干部信心十足的谋划开了:每公顷马铃薯要比种植玉米多收入2000元到3000元,今年合作社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准备达到230公顷,农民增收很是可观。他为此还专门到了上百公里以外的长岭县三青山镇,同那里的一家淀粉生产加工企业签订了购销合同,为秋天的马铃薯早早找到了销路……

  “集中连片种植农产品,这就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解决了一家一户生产同大市场的对接!”雒鹏飞分析认为,吉林作为农业大省,粮食生产的下一个突破口在哪里,无疑在于建立在国内外都要叫得响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在粮食专业生产和深加工方面大做文章,而农民新型合作组织恰恰顺势而生,适应了生产发展的需求。否则,仅靠农民一家一户生产,农业生产很难实现专业化、产业化等。


 本报记者:翟景耀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