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大学生就业要放下“精英”心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3日 03:48 深圳商报

  “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在今天本报B7版刊发的新闻中,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一语点醒梦中人”。

  大学意味着什么?对于很多人来说,大学意味着工作,甚至意味着是铁饭碗式的工作。如果是在精英教育阶段,大学生确实拥有众多优势;但是在普及教育阶段,大学生只意
味着受教育程度,和就业已经没有更多的关联。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一个国家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根据国际公认的标准,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为精英教育阶段,15%到50%为大众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教育阶段。1997年,我国高校毛入学率仅为9%左右;而到1998年,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为108万,2000年为221万,2003年则达到382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这个数字并不包括被那些父母送到海外上大学的人数。根据这些数字,中国虽然还不能说是进入高等教育普及阶段,但是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阶段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精英教育阶段,中国通过淘汰率非常高的高考,在人才选拔上优中选优。然后,高校按照国家计划需要定向培养,毕业后将毕业生一一分配到早先安排好的用人单位。拥有了大学毕业生身份,在以前就意味着拥有了国家干部的身份。对于这种安排,几乎没有人会提出异议,毕竟大学生这个身份就等于社会精英。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教育已经回归素质教育,考上大学只代表着社会成员个体达到了这个标准,但这个标准是否就是精英,这就需要具体实践来衡量。

  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政府官员说得很对。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并没有担任国家公职以及获得高层管理职务的特权,能力的大小才是在职场拼杀的决定性因素。另一个需要指出的是,当媒体对于不少七八十岁的外国老头老太仍在攻读大学学位而惊奇时,国人都忽视了大学生只是一个评价个人素质的符号。

  告别“精英意识”,中国大学毕业生必须意识到这一点。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这种转变是社会的进步。大学生最关心的是就业,但是“就业不足”和“有业不就”同样存在。虽然总体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有所降低,到中小企业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学生择业观念和心态在发生积极的变化。但是事实上,由于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影响,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尤其是家长的观念跟不上社会的变化。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