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在不平衡中寻求平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2日 10:25 扬子晚报 | |||||||||
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贸易顺差为233亿美元,外汇储备额高达8751亿美元。国际收支平衡问题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金融热点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国际收支的总规模也在不断扩大,1994年至2005年,除1998年资本和金融项目小幅逆差以外,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均保持顺差。其实,国际收支不管是顺差还是逆差,都是国内经济运行在对外经济上的反
国际收支大额顺差与大额逆差一样都是一种不平衡,会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一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商品出口增长过快,加大了国内资源和环境压力,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贸易顺差的快速增长和外汇储备的较快增加,容易引发我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大额顺差使货币投放不断扩张,市场流动性过多,增加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同时也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和资产价格上涨过快的压力,从而制约宏观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需要妥善解决。国家外汇管理局前不久发布的《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指出,首先是传统观念、制度缺陷、改革未到位等深层次原因导致国民储蓄持续大于投资,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对出口依赖性较强;其次是国内投融资体制不健全,金融市场不发达,融资渠道有限且成本较高,国内储蓄不能有效利用,使一些国内企业赴境外融资,扩大了资本流入;三是一些地方的政策调整相对滞后,在充分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劳工利益和生态环境,以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定价与使用等方面出现偏差,扭曲了成本,扩大了顺差;四是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和政策调整滞后,对外贸易“奖出限入”、资本流动“宽进严出”,扩大了对外贸易和金融项目顺差。 因此,统筹兼顾内外经济发展,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效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更多地发挥汇率、利率等市场手段的作用,形成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合力,无疑是缓解国际收支平衡问题的一剂良方。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又该如何出招呢?此前,央行新闻发言人李超指出,一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发挥内需特别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通过内需和外需协调拉动,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努力实现进出口的基本平衡。适当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增加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合理引导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四是积极促进国内金融市场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充分利用好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同时,继续深化外汇体制改革,进一步改进外汇管理,大力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拓宽资本流出渠道,积极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强短期资本流动管理和国际收支监测预警。 对此,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一位专家认为,要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对国际收支结构改革和调整势在必行。在宏观层面,应统筹协调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建立开放型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应该继续将内部均衡目标放在宏观调控的优先位置,同时避免外部非均衡的过度累积。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而言,内需对国内发展的影响大于外需,尤其在就业压力和发展不平衡的诸多矛盾长期存在、国内市场化改革尤其是金融改革和企业改革尚未完成、经济结构还处在快速调整和升级阶段,都要求一个增长率较高、相对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扩大内需是实现国内均衡发展,促进外部均衡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可以解决内部经济均衡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贸易顺差,有助于外部均衡的实现。另外,还要发挥贸易政策对外部均衡的调节作用,重新调整贸易政策和贸易发展战略。 记者写稿时在商务部网站看到这样一则消息:今年4月份全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显示了良好的增长态势,单月进出口额双超200亿美元。其中出口219.7亿美元,同比增长30.9%;进口203.8亿美元,增幅为25%。前四个月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达1553.5亿美元,增长32.7%,增速超过全国外贸增长约8.7个百分点。中国海关网站发布的2006年一季度我国主要进出口商品概况称,高新技术产品进出两旺。由此看来,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在一季度有了一些改观。 当然,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正如央行新闻发言人李超指出的那样,还将是一个长期、复杂和趋利避害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