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北平原县新农村建设有三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 09:05 中国经济时报 | |||||||||
■本报记者李小千见习记者侯美丽 地处鲁西北的平原县,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经济欠发达县。自600名农民赴温州取经后,百名浙商访平原,如今平原小康村的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央政策研究室及农业部的有关专家在平原考察调研后一致认为,平原的小康村建设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搂”钱有招:发展高效农业 要建设就得有投入,可是农村贫穷落后的现状最愁的就是个“钱”字。新农村建设,国家给予了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可是仅靠“补贴”过日子永远也过不了好日子。新农村建设最关键的还是要想办法自个儿“搂钱”,也就是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开出的“药方”是:发展高效农业,扩大农产品出口,同时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平原县在小康村创建初期,就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首要任务来抓,逐村逐户帮助农民选产业、定路子、上项目,鼓励农民发展民营经济。除了培植特色传统产业外,还看准农村废弃资源的利用空间,扶植了一批“吃废”项目。仅王杲铺镇邢博村农民刘洪杰兴办的废旧塑料加工厂,一年就“吃掉”废旧塑料600多吨,纯收入20多万元。目前,全县80%的村庄确立了经济发展主导产业,民营业户达1.35万户,两年新增8000户,三年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 育人有方:培育新型农民 新农村建设不缺人,但缺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明白人。平原县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小康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实施培育新型农民工程。除连续两年组织农民南下温州参观学习、邀请百名浙商访平原外,还投入2000多万元建立6处专业技术培训中心,并与县外50多家企业合作,开展“定向、定单、定员”培训,让每家每户都掌握1-2项致富技术。新农民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加快了小康村建设进程。 平原县实施的初中进城工程,被专家们称作造福农民的德政工程。对此,中央党校的田应奎教授表示,新农村建设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应拿出一部分首先投到农民孩子的教育上。除了九年义务教育外,给初中毕业考不上高中的学生再上2-3年的技能培训课,搞好农村职业教育。据平原县委书记李文勇介绍,平原县现在有52%的孩子进城读书,今年将实现70%。这无疑为10-20年之后的平原建设储备了力量。 “变脸”有术:建设秀美农村 有专家指出,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在于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从而改变我国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的局面。北京大学地方政府行政研究院执行院长彭真怀指出,城乡差距主要体现在行路难、饮水难、通讯难、上学难、看病难这“五个难”问题上,也就是说城乡差距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落后等方面。 平原县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做出探索。在小康村创建之初,平原就实施建设秀美农村工程,把改善村居环境作为突破口。一方面强化村庄规划建设,彻底改变了“有新房,没新村”的现象;另一方面全面整治村容村貌,突出抓了“四通”,即:村村通油路,村村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电话;“四化”,即:街院净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街道亮化;“三清”,即:清理三大堆、清理残墙断院、清理空闲宅基;“两改”,即:改厕、改圈;“三分离”,即:生活区与畜牧养殖区、民营小区分离;彻底改变了农村“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现象。在合作医疗和农村教育方面,平原先后投入2亿多元的资金支持,扩大了公共财政在农村覆盖的范围。 平原县的小康村建设迈出可喜的一步,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经验。正如平原县委书记李文勇所说,“创建小康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整合各方面的资源,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形成整体联动、合力推进的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