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江湖”清理门户重在调整利益格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7日 09:05 中国经济时报 | |||||||||
■山雨欲来看调控(六)■本报记者周雪松 5月14日,建设部针对最近一个时期,社会上流传着少数城市商品住房可售房源不足等消息正式做出回应,建设部新闻发言人当天明确指出,此类消息不属实,中国各地不存在房源不足问题。
据这位发言人介绍,截至4月底,40个重点城市可售商品住房面积总量达到12000万平方米、100万套,而且不同套型面积段可售住房都有供应。广大消费者可从当地房地产信息网上,了解到当地可售商品住房面积总量。 5月10日,北京市建委又下发《关于加强本市商品房交易市场动态监管的通知》(即“53条禁令”),再次对房地产开发商念起“紧箍咒”。近来,种种迹象表明,房地产领域过去司空见惯的一些江湖潜规则如今已受到空前挑战,不良开发商成了楼市“孤家寡人”。 过去,房地产开发商合谋涨价,联合抗价,一个楼盘挤牙膏似地分期出售,故意制造楼盘旺销假象,这些开发商在政府眼中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坏孩子”。如今,有关政策的风向标已经预示着政府不会就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近来,北京房价持续快速上涨,部分楼盘还出现了排队抢购的场面,一些开发商趁机散布北京商品房供不应求、楼市火爆是刚性需求所致、房价上涨很正常等言论,企图坐收渔利。 北京市建委最近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30日,北京市可售期房项目共计1512个,其中未售住宅109106套,面积为1541.39万平方米;已取得房屋所有权证的现房销售项目855个,其中未签约住宅17815套,面积为289.14万平方米。两者相加待售房面积达到1830万平方米,占全部可售房面积的60%。也就是说,在楼市供不应求的火爆面纱下,北京有“占待销房总面积六成的住宅尚未卖出”。 据悉,目前除了北京,全国其他城市也已推出或正在酝酿类似的楼市监管措施,严厉打击房地产市场违规行为。有分析人士指出,一场向房地产江湖潜规则挑战的整肃行动已经展开。以前,受利益驱动,地方政府经常是站在开发商一边,甚至是其利益的坚强维护者,而此次,可能是地方政府首次主动向不良开发商及其恶习动真格的。 “在利益集团博弈下中央的任何调控政策在执行中都可能被弱化走样开发商仍然可以操纵市场哄抬房价。”北京市房协住宅学术委员会委员蔡金水在肯定规范市场行为的同时表示,只有打破房地产既得利益格局,房地产宏观调控才能见实效。 他认为,现在商品房大量空置过剩,60%的可售房没有卖出去,与此同时,城镇居民的买房意愿也持续下滑,按照常理,在这种情况下,房子就应该降价,但房价却在大幅度上升,显然是不合理的。 一些开发商利用政策、市场信息不对称与不透明,通过虚假交易、虚假宣传等不正当手段,谎报商品房销售进度,发布不实价格信息,说是土地供给不足,房子供不应求,房价所以必然要涨。有的干脆放慢开发和销售进度,囤积土地、囤积房源,人为造成市场紧张,从而哄抬房价,带来房价短期内非正常上涨。不同利益主体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房价上涨。 蔡金水说:“我认为宏观调控之所以失灵就是因为至今支撑房地产暴涨的幕后利益格局并没有多大改变。所以宏观调控还必须坚持下去,决不能放松。” 他进一步指出:“在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单凭开发商自己,其实是翻不起多大浪来的,各种权力部门都有足够的能力置他们于死地。而开发商所以能够制造虚假繁荣,蒙蔽购房者,主要是利益集团的互相配合。” 最近有关部门将目光投向了存量房二手房市场,准备通过存量房市场扩容来实现梯度消费,降低刚性需求对房价上涨的压力。“现在一方面空置率在不断上升,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量还在急剧扩大,房价还在上涨,潜藏着极大危机。”蔡金水强调,“政府应该对囤积土地、囤积房源的开发商要及时收回土地,加大市场透明度,公布真实空置状况,把过高的房价降下来,使房价与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收入水平相适应。” 他说:“要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改革土地征用和税收制度,加强公共住房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好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同时抑制居民超出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的非理性购房需求。房地产业是一柄双刃剑,过热发展,透支国民经济和购房者的承受能力,可能引发金融危机和社会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