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的管理案例如今已成为国内外MBA的必修课,成为海尔文化的一部分。海尔集团文化主任苏芳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海尔文化形成的不凡历程,这对正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也许会有所启迪。
海尔如何走进哈佛
海尔文化是从批评食堂开始的
1989年4月,我进入《海尔人》报做编辑,当时青岛电冰箱总厂就是海尔集团的前身。为了让员工爱厂如家,厂工会常在食堂为员工庆祝生日。不久,有的员工反映“生日面太少,吃了一碗,等很久也没有再上来”、“面是凉的”……于是《海尔人》报对此进行了批评,但没有点名,而且语言比现在的批评报道“温和”多了!但当天报纸一出,立刻吸引了全厂的员工,大家议论纷纷,觉得批得对!这样的报纸才有看头!
从那以后,《海尔人》报的批评报道越来越尖锐,直至点名批评中层干部,批评的重点已经深入到干部的观念问题,成了“投枪匕首”。只要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观念、人和事,都批!尤其是在“市场链”流程再造中,《海尔人》的案例报道成为转变干部观念、推动流程再造的利器。
在外人看来,《海尔人》点名批评干部简直是“血淋淋”的,入骨三分,太锋利了!而我明白:这正是海尔人能够脱胎换骨、做出了常人不可想象的业绩的“核心武器”。可以说,现在海尔的干部,每一个人的灵魂都经过无数次的“涅槃”。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企业文化不是形式,而是企业领导人素质的外化。如果企业主要领导没有鲜明的是非标准要求,就不可能带领一群人完成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这一艰苦任务。
终于,海尔文化引起了大洋彼岸哈佛商学院的关注。
海尔管理走进哈佛
1997年10月,从美国哈佛商学院发来了一份传真,发传真的是哈佛商学院的林佩恩教授。通过网络,她知道了在中国有一个企业叫海尔,以成功的企业文化激活被兼并的企业。为此,她希望以此来做案例。
曾经有过教师经历的我紧紧抓住了这一契机,协助哈佛的教授在海尔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尤其是张瑞敏首席“吃休克鱼”的比喻使哈佛教授十分兴奋!“案例就定名为‘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林佩恩教授说。
1998年3月25日,案例第一次在哈佛商学院MBA课堂上使用,张瑞敏应邀登上哈佛讲台。当他走上哈佛讲台的那一刻,我就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目睹了那些外国学生与他热烈沟通的场面……从美国回来后,我又把案例改成中国MBA教学用的教材,寄给全国几百所高校。如今,更多的海尔案例已走进各类课堂,而且讲海尔案例、管理,正在成为一项产业。
从那时起,开始有更多的海外媒体把目光投向了海尔,他们被海尔每一步的创新所吸引。美国《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英国《金融时报》,日本《朝日新闻》等等,全球著名的媒体几乎都来过海尔,都采访过张首席。进而,海尔的美誉度在全球迅速攀升,这些美誉又促进了海尔的国际化进程。
我在陕西做记者时,从来没有获得过如此丰富的新闻资源。正是这些新闻资源,才使我得以与全球最著名的媒体打交道,海尔使我在做新闻上也“过了把瘾”!
立志做海尔文化的“传教士”
海尔给了员工机会,员工创造了海尔文化。
在海尔,个人的追求与集体的目标融为一体,在实现集体的伟大目标中实现了个人价值。作为一个人,我需要空间和舞台,而海尔给了我!这对我来说就是“致命的诱惑”!因此,在这里,不论有多少常人无法想象的辛苦与压力,我都不顾一切、竭尽全力地去追求它……
这种感觉直到现在还有。这是因为,每当我走近海尔,听到的都是对新的目标的追求,对存在问题的不能容忍。和海尔员工在一起,你兴奋,因为每每有新目标刺激;你有收获,因为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你有责任,他们会将重大的工作信任地交给你;你有价值,你按集团思路做了,就一定会看到成果;你被人需要,有很多工作你有能力做;你有享受,努力了之后就能看得见成果;你的灵魂在净化、升华,你还要求什么?
在海尔,你不需要把心思花在“虚”的东西上,只要创新实干,企业就会承认你的价值,这就是海尔文化。
现在,每年有大约40万人来海尔参观,我也曾到一些大学、大公司讲海尔文化,社会各界的朋友们对海尔文化的钦佩、渴望,使我自豪不已,也更坚定了做好海尔文化“传教士”的信念!
(本文摘自《中外管理》2005年第2期) 作者:苏芳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