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境外投资应打“资源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 04:26 深圳商报

  从初期的进出口贸易、运输、餐饮等少数领域,到加工制造、资源利用、研究开发等多个领域;从早期的建厂设点、开办窗口等简单的投资形式,到收购兼并、股权置换、境外上市等国际通行的跨国投资方式;从上世纪80年代集中于港澳地区以及美欧等少数发达国家,到以发达地区为主辐射广大发展中国家——据报载,一项近日完成的“深圳企业境外投资调查”显示,深圳企业海外投资渐成气候。

  但调查结果同时显示,以早期成立的境外贸易公司和境外房地产开发公司为代表的深圳境外投资企业目前均已呈现颓势。一些境外投资公司作为母公司的海外窗口,虽然客观上起到了搜集海外信息、拓展海外市场的作用,但多年来并没有开展多少具体业务,实质上只是投资主体的境外接待站。

  同样是深圳企业,同样是境外投资,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够风生水起,有的企业却度日维艰?从企业境外投资的经验教训来看,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走出去”的企业没有打好“资源牌”,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包括市场资源)来发展自己。

  当代跨国公司理论与实践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不管资源丰富还是资源匮乏,其企业走出去的主要经济动因是利用外部市场和资源。国内资源丰富者如美国,其跨国公司境外产销额是美国全国出口额的数倍,显示该国对外直接投资已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商品出口手段,其在利用外部市场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上已超过对外贸易。国内资源匮乏如瑞士、芬兰等一些欧洲小国,其企业走出去利用外部资源和市场的动因更加强烈。试想,不广泛利用海外资源和市场,新加坡怎么能做强做大其石化产业,瑞士怎么能孕育出享誉全球的金融业、钟表业,芬兰如何能承载起诺基亚这样的IT“航母”,荷兰如何能容纳TNT这样的物流“翘楚”和壳牌这样的石化“巨擘”?

  从目前成功进行境外投资的华为、中兴、中集等几家深圳企业来看,企业进行境外投资除了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市场之外,其在境外投资的经营项目还必须紧扣企业的核心专长,不能置企业自身局限不顾而“看到什么赚钱就干什么”。“什么赚钱干什么”的理念表面看起来在理,但是这种片面的想法有很强的误导性,会导致各类企业对“热点”地区或“热门”产业趋之若鹜,形成所谓“寻热效应”,这是企业“走出去”的最大陷阱。因为“寻热”式对外投资不仅容易造成众多企业对同一行业或地区的饱和甚至过量投资,而且最易背离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

  

通用汽车来中国还造汽车,沃尔玛来中国还开商店,联邦快递来中国仍干快递,
麦当劳
来中国仍做快餐,其道理就在于此。如果通用汽车、沃尔玛等来到中国之后,全都一窝蜂地扎堆于钢铁、煤炭、地产等一度十分热门行业,那么恐怕其最终也难以逃避走向失败的命运。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