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给“高烧”楼市开药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5日 08:33 经济参考报 | |||||||||
建设部专家:土地供应制度的症结在于监管不力 在5月11日举办的“2006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专家研讨会”上,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向记者表示,土地供应与房价是有必然的联系,但如果简单地说,房价增长太快,主要是土地供应不足的因素造成的,我觉得这未免太主观了一些。
他说,以北京为例,这些年土地供应还是逐年增加的,除了去年受宏观调控影响以外,略有减少,今年又有一定幅度提高。北京市土地供应2002年是4559公顷,2003年是6438公顷,2004年是9498公顷,2005年是4441公顷,今年是8000至9000公顷,总体上看每年有一定的增长量。要仅仅以提高土地的供应量来降低目前的住宅价格,我觉得不是个好办法,也很难持久地维持下去,因为北京的土地现在已经非常紧张。 王珏林认为,招拍挂,已经显示了土地供应市场开始走向成熟,比过去的协议方式是一个跨越式的进步。但市场的规范程度远没有到位,主要问题是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信息不透明,缺乏用市场规律、市场管理方式管理土地市场,这些问题才是土地供应制度的症结所在。 金融专家:应启动税收杠杆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尹中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调控有三个手段:一个是利率,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利率上调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再一个就是信贷,信贷是我们的一个法宝,但是信贷在房地产金融方面也难以起到作用。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银行都把房地产金融作为核心业务去开发,投入了最重要的人力、物力,银行在这个业务当中得到的利润最高。我们做了一个计算,就是剔除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之后,它的收益是一般公司业务的两倍,所以房地产贷款存在暴利。在暴利的触动下,若想通过信贷规模的控制,达到调控的目的,肯定会失效的;第三个是货币手段,控制货币供应量,在金融越来越一体化的情况下,这个手段就更加无法控制了。去年我们增加两千多亿的外汇储备,意味着要增加1.6万多亿元基础货币。从这三个手段来说,对房地产控制都是无能为力的。所以,房地产的问题应该在金融之外寻找答案。 尹中立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有制度缺陷,如果不解决的话,价格过快上涨很难得到遏制。第一个是住房制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提倡住房制度改革的人要走市场化的道路,实际上全世界的住房制度都是两条腿走路,就是说一部分人可以通过市场化方式解决,另外一部分人甚至是绝大部分的市民是通过非市场化的手段解决的。第二个制度缺陷是税收制度的缺陷,中国到目前为止没有财产税,这是重大的制度缺陷。 国资委专家:以总量调控为主导 国资委研究中心宏观战略部部长赵晓告诉记者,中央确实希望将全国房价降下来,但地方政府并不是这样看的。有的地方政府认为是别的地方房价高,我这个地方并不高,还有的甚至认为他的房价上升刚刚开始。很简单,他希望通过房价进一步上升,地才能卖出好价钱,地方的收入和经济增长才能得到保证。从投资来看,目前房地产投资占到总投资的18%,反过来说投资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房地产投资又是投资里的第一推动力。在某些城市,房地产的投资可能占到整个投资的50%以上。在这样的一个态势下,房地产的发展已经非常紧密地和地方官员的政绩联系在一起了。 赵晓认为,宏观调控如果仅仅调控房价的话,最后将处于镂空状态。下一步宏观调控的趋向会是什么?赵晓预测,第一,相信中央政府仍然会行使行政调控手段,但是这个行政调控会更加细分和有效。第二,出台真正以总量调控为主导的宏观调控政策。这意味着政府会考虑汇率有更灵活的变动,也可能持续地升息。第三,是地根调控要走向制度创新,真正从土地收益方面进行调整,改变博弈的游戏规则,房地产的市场化由此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本报记者 洛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