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强势美元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0日 09:29 扬子晚报 | |||||||||
十多年来,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执政,美国政府一直强调“强势美元对美国有利。”现在是改变这种说法的时候了。美国需要在国内维持强势美元,而在国外保持具有竞争力的美元:言外之意,选择一个让美国商品对海外买家更具吸引力、同时让美国消费者和企业选择美国造商品和服务的汇率。美国政府已要求美元相对于人民币具有竞争力。不过,尽管中美双边汇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只能对美国贸易逆差中的一小部分产生影响。如果美国希望缓解巨大的贸易失衡和限制美国对其他国家债务的增长,美元的总体国际估值必须更具
区分美元在国内的强势和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的价值至关重要。在国内追求强势美元是保持国内市场总体购买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样,购买力就不会受到国内通货膨胀的侵蚀。 这两个目标──国内强势美元和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美元──实际上并不矛盾。通过适当的货币政策,美国能够将美元保持在具有竞争力的水平,同时维持未来通货膨胀率的稳定。上世纪80年代美元汇率大幅下跌的情况就是有力例证。1985年4月,美元开始大幅下跌,在12个月内下跌了23%,到1988年初时已经跌去37%。尽管进口价格大幅上涨,但总体通货膨胀率并未上升。1984年,消费者价格指数为3.9%(同前两年几乎完全一致),1985年下滑至3.8%,到1986年更是跌至1.1%。从1985年至1988年初,尽管美元下跌了37%,但平均通货膨胀率仅为3.1%。虽然油价下跌对抑制通货膨胀功不可没,但不包括能源价格的核心通货膨胀率也出现了下跌。这不能保证如今的美元下跌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但却显示出存在美元大幅下跌却没有给通货膨胀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 那一次美元估值的下跌使得贸易逆差得到了改善。两年中,商品出口增长了40%以上,而进口增幅仅是出口增幅的一半。由于当初的进口额远远大于出口额,因此过了几年贸易逆差才出现下降。但到1989年时,贸易逆差比此前的高点减少了40%以上。80年代时美元的下跌也未对经济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国内存款增加导致净进口量下降,而失业率却未上升。由于贸易逆差的减少,总需求提高,失业率从1984年的7.5%降至了1988年的5.5%。债券收益率下降,股市大幅上扬,从1985年至1988年,标准普尔指数上涨了40%。 这种良性经历同前些年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大幅下跌时的情况不同。在韩国、泰国和阿根廷,上世纪90年代末时本国货币的贬值导致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和通货膨胀率上升。出现这种恶果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的企业获得的贷款多为美元,而非本国货币。当本国货币兑美元汇率大幅下跌时,这些企业的债务以本国货币计算就会大幅增加,常常导致它们破产。因为美国是通过美元借款弥补经常项目赤字,因此可以做到让美元更有竞争力,而不产生其它国家因货币下跌而引发的那种负面影响。 怀疑论者认为,美元汇率下跌并不能减少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尽管80年代时美元贬值对贸易逆差产生了有利影响,但他们担心,即便美元再度下跌近40%,美国的出口商也不再能同海外产品竞争,而且美国制造商也很难与来自低薪国家的进口产品竞争。 这些怀疑都是错误的。即便在当前美元过于强劲的情况下,美国仍是出口大国。2005年,美国共出口了价值8,920亿美元的商品,其中包括4,500亿美元的资本商品,1,160亿美元的消费品以及2,300亿美元的工业产品和材料。美元贬值将增加所有这些门类的商品销量。 美元汇率走低对进口的影响则更为复杂。尽管美国的制造商总体上仍无法与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进行竞争,但也应该看到,美国有近一半的进口来自于高工资的欧洲、加拿大和日本。如果美元相对于这些国家的货币更具竞争力,就能让美国人购买更多的美国造产品,减少从这些国家的进口。因美元贬值带来的亚洲和拉丁美洲等低工资厂家产品相对价格的上升也将使这些产品对美国消费者的吸引力下降。即使美国并未生产同样的产品,消费者也会对这些产品的涨价作出反应,减少购买量,同时在美国生产的其他商品和服务上增加支出。 尽管经济学家已经研究了进口量和出口量对汇率变动的敏感程度,但是在美元汇率变动多少方能让贸易逆差下降到理想程度的问题上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不过,这不应被理解为贸易逆差不会随著美元走低而减少,而是说,不清楚美元跌幅达到多少才能让贸易逆差的减少达到可持续的水平。 希望美元尽快变得更有竞争力有两个原因。首先,美国等的越久,积累的对其他国家的债务就越高。而贸易失衡情况越严重,美元就需要越大的跌幅方能让美国偿还当前的进口带来的债务。目前美元走强导致的购买力的上升将被未来偿还债务所需的美元购买力的大幅下降所抵消。 但希望美元短期内更具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需要在今后几年里改善贸易平衡状况,从而保持经济的扩张。尽管经济学家普遍预测,2006年和2007年的经济很可能会继续强劲增长,但却明显存在房屋价格下跌和低利率对再融资按揭贷款的刺激结束后,消费者支出相对于收入出现下降的风险。而消费者支出的大幅下降可能会导致经济减速。 什么能够取代消费者支出的下降,担当起维持总需求的重担呢?在对消费者的销售出现下降时,企业投资不太可能快速增长。房屋建筑活动已经出现了回落。保持总需求的重点──也是在消费者支出放缓时保持经济继续扩张的重点──必须进行转变:增加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对美国本土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为此,美元必须下跌以使美国的商品和服务更具吸引力。 即使美元近几个月出现了下跌,进出口对美元下跌的滞后反应也意味著由此带来的总需求的增加在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不会出现。这也是美国需要尽快让美元下跌的原因所在。 如何促成这种变化?美国储蓄率的上升和美国与其它国家利率差的收窄为美元下跌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经济框架。但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外汇市场的参与者在美国财政部鼓吹强势美元时不愿看跌美元。1985年的广场协定(Plaza Accord)为美元的下跌奠定了基础:当时,五大工业国的财政部长们承认美元被高估,需要进一步下跌。随后,美国和其它国家的货币政策以及国内储蓄率相应出现了改变,就像现在出现的情形一样。随著官方表态美元兑贸易伙伴国货币的汇率需要下跌,市场相信美国政府不会惩罚那些抛售美元、导致美元反转的人,进而完成了剩下的事情。 五大工业国的财政部长现在可能不是美国谈判的理想对象,因为美国的大部分贸易不平衡都是与五大工业国之外的国家产生的。最好的方法可能是同亚洲主要贸易盈余国举行会议,呼吁其将本币升值。但是与这种具体的安排相比,美国官方承认美元需要下跌以及对于无意将美元支持在过高水平的表示或许更加重要。 如果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致力于保持国内的强势美元,同时让美元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那么美国就能实现价格稳定,让经济增长步伐的更加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