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掐头去尾,垃圾变金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0日 09:05 中国经济时报

  ■民生杂谈■若水山人

  如果不进行调查,确实难以想象一个农民“转行”做了拾荒者后,所挣的钱比以前还要多。

  4月3日,《纽约时报》一篇名为《Dump Trash Add Scaveng
ers Mix and Get a Big Mess》(可直译为“垃圾处理,拾荒者,混乱的大杂烩”)的报道,就向人们展示了存在于上海市这样的一个事实。

  然而,这篇报道并不仅仅是向人们说明上海的拾荒者工作如何“相对自由”,一些农民拣垃圾挣的钱比种地还多,或者,说明垃圾循环有利于环保和拾荒者还缺乏相关的监管制度。

  如果诸君愿意读完全文,就会发现这篇报道里边的微言大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生活是多么的艰辛:他们得冒着被垃圾填埋场的推土机压倒的危险,在垃圾堆中翻找可以用于卖钱的塑料瓶子、橡胶、铝片等物;他们拣垃圾换来的钱,还要用于支付子女高昂的学费;他们有些人为了生活主动降低或者放弃自己的尊严……我觉得,这才是里边包含的深意。

  细观《纽约时报》竖起的这面“西洋镜”,想必会令许多有心人感慨不已。可是,这只是英文语境里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在中文语境下,读者诸君却未必能读得出“令人嘘唏”的味道来。

  《城市垃圾变成金矿》,这是中文编译稿的标题。在某编译稿末尾,甚至还附有注明,“原题:‘在急速发展的上海,垃圾也有利可图’”。但事实上,“Dump Trash Add Scavengers Mix and Get a Big Mess”不论直译还是意译,跟编译稿标明的所谓“原题”是八杆子都打不着的事。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编译,笔者不好揣度。但将这篇英文报道翻译成中文,在中文的语境里,所表达的主旨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城市的垃圾是个金矿,垃圾循环不但有利于国家,而且拾荒者还有利可图。编译稿把原稿进行“掐头去尾”、“抽筋剥骨”之后,不但报道所承载的引人思考的载体几乎消失殆尽,还给人一种“乐观”的假象——拾荒者就像在发掘一座金矿。

  城市人扔的垃圾对于城市人来说应该就是垃圾吧,但对于来自全国各地,身份不同的拾荒者而言,它们却成了可发掘的宝藏。为什么垃圾能成为金矿?为什么这些拾荒者要把垃圾当成金矿?“有利可图”的解释未免太过于轻飘飘了。

  英文与中文,“垃圾”与“金矿”竟然能如此便捷的转换,真是太可怕了。面对目前中文语境下这种被“去势”的窘境,为了能挖掘到“金矿”,为了能真正了解到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民生,懂点外文——尤其是英文,确实太重要啦。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