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多重垄断撑起高房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09日 08:55 中国经济时报

  ■产经评论■章剑锋

  由于购房支出负担过重,深圳市出现了个别居民呼吁购房群体“3年内不买房”,试图通过消极的对抗来应对高涨的房价。同时,深圳在“五一”期间发布的一项统计数据令人晕眩:今年一季度特区内住宅均价率先突破1万元,被媒体誉为“全国第一”。显然,居民的抵触情绪并没能阻止房价不断高企的态势。

  不仅在深圳一地,近期有许多城市的房价都迎来了一轮新涨幅。国内一些研究机构的报告也在助势,他们认为供需结构失衡、土地资源稀缺、人口增长等因素决定了中国房价会长期上涨。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

房价扶摇直上?笔者认为,他们给出的这些支撑高房价的原因只是一些皮毛,并没有触及到问题的实质。其实,中国房价居高的根本性原因,乃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市场受到多重垄断造成的。

  先说第一重:管制性垄断,这种垄断存在于土地与融资两方面。由于土地的稀缺与不可替代性,其承载着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政府必须对此进行管制,由此可见,管制政策的框架性束缚,决定了土地要素市场并非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

  正因为土地要素受政府的控制,一开始土地的供应就无所谓市场化或非市场化,只能走上“有计划的市场”或“有市场的计划”的路子,显然,土地放量就会持续紧缩。如此一来,与其说是控制,还不如说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垄断,当政府垄断了土地要素之后,市场上所有的房屋供应量、供应种类和供应方式及竞争属性也都被土地供应这一源头所左右,促成高房价的重要因素——高地价必然就会出现。

  另外,政府在控制土地的同时,也垄断了市场的融资渠道。多年来,

房地产市场一直只能通过银行进行融资,别的借贷模式一直无法得以出现。这种单一渠道的融资使得开发企业数量、资金流量与商品房供应规模受到直接限制,这也是高房价始终得不到化解的一个基础性症结。

  在土地与融资渠道的双重管制性垄断之外,还存在以开发企业为主导力量的“自然垄断”。无论是通过协议出让还是通过招拍挂,当开发企业获得了对一块土地的开发使用权属之后,意味着开发企业对土地要素进行了二次垄断。同时,

开发商还通过银行融进了大笔资金,这也意味着他们对公共资金进行了二次垄断。

  这种包含对资源、资金、技术的多次垄断,使开发企业具备了主导和控制市场的能力,其结果是导致开发企业对房屋供应层面的垄断,就出现了当前的商品房供应量、供应种类和方式全部由企业控制的局面,例如,他们垄断了房屋配置与面积、垄断了设计与建设环节、垄断了地理区位、垄断了信息透明度和消费知情权、垄断了一些独特的建筑概念。

  这时候,价格杠杆只会操控在企业手里,利润空间同样也由他们自己所掌控。在此情况下,出于资本的逐利属性,房价不可能处于平衡稳定的水准。

  笔者以为,此类垄断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一方面,由于资源的稀缺,可能导致社会发展的动力衰竭,需要政府对此进行强有力的管制和调节;另一方面,国民经济的持续高增长又迫切要求进行后续补给,这需要通过对土地等一系列短缺资源进行再分配才能实现。如此一来,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与经济的高增长需要产生了直接矛盾,并且这种矛盾眼下呈现出不可调和性。

  如此来看,多重垄断对于房价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化解,房价就不可能在短期内回归到理性状态。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