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产业整合”驱逐民企?“新国有化”掀大波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 17:16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 |||||||||
宏观调控政策、国企的市场垄断力量,两者正在成为国企借以收编、关停、挤压或阻禁民企的路径吗? 有专家认为,不可能出现“新国有化”,但促使整体产业结构升级需“刮骨疗毒” 周福仁的西洋集团是辽宁省最大的民营企业。对这位福布斯富豪榜上的东北首富来
“五一”长假前不久,一场由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主办的“民营企业投资与发展论坛”(下简称“北大论坛”),意想不到地成了民企老板与学者向国有企业开炮的“批判大会”。据报道,论坛的激烈程度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例如国务院研究室公交贸易司司长陈全生细数国企的“大家拿机制”、“寄生机制”,以及民企老板、慧聪国际资讯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凡生的“不道德经济”之说,等等。 在中国林林总总的公开论坛上,“公然攻击”国企的声音绝不是今天才发出来的,事实上,这种声音几乎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程。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在这场“北大论坛”上,据报道,“发言人如此坦率直言且真情流露,台上台下如此自然的互动”,绝不仅仅是针对国企本身的制度问题,也并非因为民企老板钱挣多了,以致声音大了,腰板硬了。 这是由“新国有化”而掀起的轩然大波。不少民营企业老板认为,宏观调控政策、国企的市场垄断力量,两者正在成为国企借以“反扑”,收编、关停、挤压或阻禁民企的路径。这种逆转让不少民企老板始料未及,也让他们不敢掉以轻心。 几乎与这次“北大论坛”召开同时,《经济观察报》刊登了一组系列报道,以“新国有化———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这样刺激眼球的标题,报道了中国钢铁、石油、煤炭和化工领域出现从“新国有化”的形势大逆转。 央企占GDP总量上升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过去数年里被国企收编的民企,包括宁波建龙钢铁有限公司、江苏铁本钢铁,另外河北冶金行业的46个会员中,12个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的状态,曾经向民企开启的钢铁业大门正在慢慢地关上。民营加油站的数量占行业的比例从1998年的60%,下降到现在的不足25%。 与此同时,全国的乡镇煤矿比例也从2003年的37%下降到21%,国有重点煤矿与国有地方煤矿的比例,则从原本的47%上升到67%。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国企的市场垄断力量,成为国企借以收编、关停、挤压或阻禁民企的路径。合理的解释是,中央政策所公布的出发点并非针对民企,不过,客观效果难以避免地偏向具有规模优势的国企。 报道说,2004年至2005年间,中央企业占GDP(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近1%,从9.9%提高到10.8%。 从民企角度看,国营企业受惠于国家的产业政策,两大国有企业中石油与中石化以抢占加油站和断油的手段,来最大程度地控制国内石油市场份额。一句话———即竞争不公平,以大欺小。 春天的信号发出来了,但春天没来? “北大论坛”上,有民企老板说,中央和国务院刚刚在一年前颁布了“非公经济36条”,这份被认为是民企春天信号的中央文件里,国务院对包括金融服务业、城市基础设施等行业在内的五大垄断行业放宽了市场准入限制,并提出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完善对非公经济的社会服务,保障非公经济的合法权益等民企渴盼已久的内容。“非公36条”的核心是国企民企公平待遇,平等竞争,其主张来源于2002年党的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的经济发展”的精神。但在这一春天的信号之后,春天却没有来,这是我们广大民企始料未及的。 改革的艰难旅程 为民企鸣不平的声音,也来自专家群体。据报道,在“北大论坛”上,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前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保育钧言辞激烈指控:“……排斥民间资本的进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用陈旧的意识形态维护垄断利益,这是当前的主要阻力。” 事实上,在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涉及到中国意识形态与体制转型。自2004年开始的“改革/反思改革”大辩论,其直接导因正是由于“明星民营企业家”顾雏军被揭出经济犯罪的嫌疑。 民营经济的成绩代表中国推行改革开放的成就。同样的,民营经济发展的急缓也是中国政府改革意志的风向标。如果民企感觉到危机重重,其中的信号似乎是:改革步伐不稳。 保育钧在今年“两会”前后接受网络媒体访问时曾经直率地说过,民企发展的阻力为什么没有人批判呢?政府的领导多数是国有企业出来的,所以他们现在一谈起来,对国有企业情有独钟,对私营企业非常陌生,甚至有隔阂。 民企抬出“效率”和“竞争力”两大撒手锏 近年来,民企一个接一个成功在境外上市,中国民企制造的鞋子、领带、家电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份额的不断加大,民营经济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高达49.7%,民企纳税占全国税收的比重从2000年的3.3%到2005年的8.7%,在当前,全国有100多位民营企业家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协中参政议政,民企老板已经早已从“边缘”变成“主流”。 然而,“北大论坛”现场气氛传递的是另一种信号,民企老板炮火齐发的后面,不是洋洋得意,而当前宏观调控形势给予他们的不安全感,其中恐怕也包含对《经济观察报》所报道的“形势扭转”的不可置信。 据媒体报道,“北大论坛”台上台下的争辩中,民企最常抬出的两面旗帜是“效率”和“竞争力”。因为这确实是民营经济最大的优势。 在香港上市的慧聪国际资讯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凡生提醒说,现在中国遭外国实施反倾销制裁的商品———皮鞋、领带、电器,都是民企生产的,说明民企竞争力强过外国的企业。相比之下,国企在国际赛场上可拿不出如此成绩。 然而,以“效率”和“竞争力”来为民营经济大声疾呼,这和民企面临的社会公众的意识形态质疑不一定有所交集。在石油和煤矿等垄断行业里,民企经常被诟病为不守法、短线操作、投机,此时此刻,民营经济的支持者放目四望,感觉找不到有力的支持。 未来发展,有喜有忧 在谈到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时,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单忠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给了“有喜有忧”的评价。所“忧”,指的是民企尚未摆脱的内部问题如一股独大、好大喜功、不广泛引进人才等,以及中国社会整体环境对民企的不友善。 但单忠东不同意所谓“新国有化”之说,认为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已不可能走回头路。他说:“民企老板发泄闷气,也表现中国政治开放的一面。” 单忠东说,在今年“两会”期间与“两会”之后,中国最高领导人明确表明了毫不动摇推进改革的态度,改革与反思改革的争议随之暂告一段落。然而,为时一年多的争议再一次提醒了国内与国外人士,改革开放在中国并非理所当然,各方阻力仍然很大,在这一点上,处在风口浪尖的民企老板,肯定不会掉以轻心。 持不同意见的专家认为,不可能出现“新国有化”,但在讲求“和谐发展”的大环境下,资源消耗型的行业,其进入门槛一定会提高,这将促使整体的产业结构升级,“刮骨疗毒”不一定只是针对民企,只不过民企数量多,容易造成问题都出在民企身上的不正确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