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大学生就业“力”调查-4:又爱又恨人才招聘会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 11:10 燕赵都市报

  双向选择、供需见面。这种透明度高、交流直接的人才招聘会形式,曾经深受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喜爱,成为人才双向选择最便捷、高效的平台之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人才大集”出现了许多弊端:免费改卖票、简历满天飞、用人单位假招聘甚至出现许多陷阱……人才招聘会这种形式也越来越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所诟病。

  目前的人才招聘会已经远不能跟上现在人才市场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消费者即人
才和企业的需求。优秀的人才和企业会越来越少来参加这种传统的招聘会,即使来参加的求职者和企业也会发现,双方签约的成功率都在明显下降。

  找工作像赶集买菜

  “哎呀,我的妈呀,差点没挤死!”小牛从人群里钻出来的时候,手里的几份简历被挤得歪歪扭扭,险些掉在地上。“今年参加了3个人才招聘会了,很像在老家去赶集买菜,看见要收摊的便宜的,赶紧往里钻”,小牛无奈地笑言。记者是4月22日在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的人才招聘会上碰见小牛的。她今年大四,而她参加人才招聘会的经历可以追溯到大二的时候。“工作不好找,早见识见识有好处。”小牛说,参加人才招聘会第一个感受就是“挤”,到现在已经有点挤怕了。

  提起招聘会,但凡有过求职经历的,都有小牛类似的感受。求职者在招聘会上种种惨痛的经历,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挤”字,并伴随着种种尴尬场面:相中的单位嫌人太多简历没收完就趁早收摊了;乱扔了几份简历,可连对方是什么单位都不知道;经常趴在地上或蹲在墙角填表格;汗流浃背,头发散落,面试的时候对方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居然在地上捡到了自己花了好长时间精心打造的简历;鞋被踩丢了;手机被摸了……

  “招聘会上的人太多了,你很难挤上前。每个用人单位的展桌上都放着一大摞简历,经常是挤进去放上一张简历,就又被挤了出来,没有机会与招聘方的工作人员沟通,也就很难给人留下印象。所以我投的简历都石沉大海了。”如今已经有了一份稳定工作的小梁,去年毕业于河北经贸大学的她,提起招聘会有这样的评价,而她如今这份工作,最后还是在网上找到的。

  采访中,不少学生向记者抱怨,会场上人山人海,想挤到摊位旁边就很难,他们往往是见到招聘单位老远就朝里面硬塞简历,根本不可能有选择的余地。而那一份份简历就像一注注彩票,要想获得大奖还真是不容易。

  而一家广告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则告诉记者,他们很希望能够进行现场面试,可是连投递简历者的脸都没看清,更不用说和学生交流了。显然,在“盲选”情况下,招聘会很难起到多大效果,签约率自然也就难以提高。

  我省某大学毕业生分配办公室一位老师也坦言,他曾经参加过不下百场大大小小的人才招聘会,不管是什么主题、什么规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人满为患、安全堪忧。

  短时间内将如此之多的供需双方集中到一个地方,现场过于混乱嘈杂,用人单位最初还能认真和毕业生交流,到了最后就只收简历,连看也不看,问也不问了。对毕业生来说,看起来摊位众多,但更多的是盲目性和无所适从。更主要的是,上万人聚集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为了保障人员安全,主办方往往雇用大量保安,有的甚至动用110。今年春天,我省举办春季人才招聘会,数万学生赶到现场,由于手机通讯集中爆发,造成通信信道阻塞,通讯公司不得已派来了应急通讯车,附近餐馆全部爆满,公交车挤不上去。而在招聘会现场内,卖水的、复印的,甚至卖包子的都生意兴隆,大发人才会之财。

  一所大学大学生就业指导办公室的老师说,这种大而杂的招聘会并不能为毕业生提供一个完善、畅通的求职渠道,而且每参加完一次人才大集,除了身体疲惫以外,还要经历一段“心情低潮期”:有些单位在开场不到两个小时就挂牌说已经招满了;更多的参展单位根本就没有诚意,要求高得不合理,待遇却低得可怜。人才会的形式,是需要改进的时候了。

  只招不聘像参加一场广告展示会

  “这招聘会九时开始入场,我10分钟以后到了一个生物工程公司的摊位前投简历,工作人员告诉我,已经招满了。可能吗?他们招5个人,就算他们5分钟能确定招一个毕业生,10分钟时间也不够啊?”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一位学生告诉记者,他觉得这些企业根本就没有诚意,只是到招聘会上亮个相,扩大一下影响力而已。

  本以为疲于奔波的求职者会在各种招聘会上有所收获,没想到,不少毕业生都大呼上当。某大型人才交流会的主办方也坦言,其成功率不会高于10%。而一些中小企业则趁机将招聘会当成了形象宣传的大好舞台,借招聘之名行广告之实。加上承办招聘会的单位为了吸引毕业生前来应聘,往往会通过多种途径找一些正规企业来当“托儿”,他们甚至会把200家参会单位“吹”成600家,吸引更多的毕业生入场来骗取巨额门票收入。更有甚者,一些组织单位承诺给参会公司“回扣”,他们在招聘会上的“任务”就是收集一大摞简历,却不招“一兵一卒”。

  尽管人才招聘会有种种弊端,但却很少有毕业生胆气很壮地表示“坚决不趟这浑水”。因为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求职者是不会放弃任何可能的机会的,即使挤进人才招聘会现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心理,也是非去不可。

  几乎所有的招聘会现场门口,都是一样的人头攒动,售票处也是排成长龙。招聘会现场,你看到的是一张张焦虑的面孔、一个个紧抱着简历往前“扭动”的身躯,还有招聘官摆着架子的脸孔。而且这里更容易让人产生找不到前途的恐慌。但即便如此,对任何一个毕业生来说,还是不敢错过,因为每一场招聘会就可能代表着一次潜在的机会。

  一方面是招聘会场场火暴,一方面是近八成求职者对招聘会作用的不满,也就是又爱又恨。一到毕业时节,各种类型的招聘会也不胜枚举,但效果都并不乐观,招聘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沦为了“不去心不甘、去了也白去”的“鸡肋”。

  招聘会,陷阱遍布的雷区

  “我同学在招聘会上大投简历,一天狂送出去20份,心里想怎么也有一个中奖吧,结果还真是,第三天一家公司给他打电话,说月薪3000元,他高兴得不行就想去。可是后来觉得好像没有给这个公司递过简历,后来详细问了问,怎么问怎么觉得像是搞传销,可把他给吓坏了,从此他再也不敢在人才市场乱发简历了。”石家庄经济学院大四学生小童告诉记者。如今的招聘会周围,遍布各种陷阱,防范意识薄弱的大学生往往容易上当。

  “丢手机、丢钱包,这些几乎身边的同学都发生过;就算不丢,许多人才会上,有些事先预告的好单位,进场后发现根本没有来。这一趟趟人才会,坐车、吃饭、住宿,复印、洗照片,少则一二百元,多则三五百元,我们学生实在是有些花不起。”小童告诉记者。

  业内人士透露,如今的招聘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经济行为,从头至尾主办方都是为了挣钱,毕业生能否达成就业意向是其次的。一些招聘会为了提高知名度,往往事先在报纸、网络上刊登招聘信息,声称招聘会上将有多少“大型企业”、“知名企业”进场招聘,提供多少职位,待遇如何优厚,服务如何到位等等。进场后才失望地发现,很多报纸上登载要来的名企并没有来,有些“知名企业”甚至闻所未闻。

  而就主办方收取的门票而言,虽然不多,一个人5元或10元,但因为参会者基数较大,仍是一笔很大的收入。我省某届招聘会,官方媒体公布的参会人数是8万人,门票5元一张,仅此收入就几十万元,再加上500多家用人单位的摊位费,又是不少的收入。老百姓的这些钱,用到哪里去了?主办方是政府部门,不是赢利机构,不用交税,有多少用到了招聘会上?该不该向社会公开?

  对学生来说,上学已属不易,而求职成本也在不断看涨,每参加一次招聘会,往返路费、吃住、制作简历、女孩子还要添置衣物或饰品,一般来讲,每人每次必须得花费一二百元。况且,不少学生都要参加几次、甚至多次招聘会,才能解决就业问题,这其中的辛酸和苦涩,恐怕只有学生本人和家长才能体会得到。

  又爱又恨招聘会走向何处

  在某网站一项“企业主要通过什么渠道招聘员工”的问题中,“网络”以87.1%的支持率高居榜首,超出第二名“熟人推荐”近60个百分点,而“参加社会招聘会”仅以24.1%与“报纸杂志、电视广告”并列第三位。在这样的事实面前,不少人认为,人才会该取消了。

  也有声音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集市招聘以其“供需直接见面”的优势,曾经在人才配置中起过积极作用,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但不应因噎废食,亦不能矫枉过正。毕竟,现场招聘会带来的弊端远远低于其所发挥的信息汇集、信息比较与信息评价等重要作用。完善大学生就业渠道,一方面要尽量提高现场招聘会的质量,另外还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网上就业市场等其他新型就业渠道。

  (本报记者:武岩生)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