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中国区域经济专网 > 正文
 

“太原经济圈”概念浮出水面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 08:55 中国经济时报

  三晋崛起增添新要素

  ■“十一五”开局看地区■本报记者曹英

  在“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山西省提出要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支持省城太原的率先发展,逐步形成太原城市经济圈,建设“大太原经济圈”的战略思路。大太原经
济圈大致包括:太原市域全部、晋中市的多数县、市、区,吕梁市、忻州市及阳泉市的部分少数县、区在内的经济发展区域。据测算,未来的太原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九百四十五亿元至九百七十五亿元人民币,占到全省的近三分之一,人口总数超过八百万。

  在近期召开的太原市第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上,“太原经济圈”的概念正式出现在该市市长张兵生的报告中。那么“太原经济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式?“太原经济圈”将会给中部崛起进程中的山西经济发展带来什么影响?经济圈将如何构建?围绕这些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太原市市长张兵生。

  张兵生是本届太原市人大会议上以全票当选为太原市市长的。他说,要实现太原的率先发展,必须树立“全省一盘旗”,“太原兴则山西兴”的概念,要抢抓中央“中部崛起”战略和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大好机遇,加快“太原经济圈”的发展。未来5年中,太原市将要加快以太原——榆次为核心,覆盖晋中、阳泉、忻州、吕梁等市的太原都市圈建设,以实现资源共享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增强太原中心城市的聚集辐射作用。

  他认为,太原作为山西省会和华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十一五”期间理应从更大的范围,更高的层面,更远的前景建设太原经济圈。只有加快建设太原经济圈,才能更好地整合城内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职能,带动山西乃至中部地区的区城经济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

  “作为山西的省会城市,太原市在中部崛起过程中应该发挥哪些作用?”针对记者的提问,他说,太原应该充分发挥承东启西的独特区位优势和

能源、原材料以及加工配套能力强的产业优势,加强与周边省份和中部地区的合作,力争使太原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撑点。

  张兵生说,按照太原市“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太原经济圈”核心是将发展都市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逐步完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楔型绿地系统,优化核心区的空间布局结构,构建功能区分合理,结构疏密有致,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城市空间,并通过集聚效应提高综合实力,不仅要培育太原经济圈核心区的强大极核中心,更要提升其省域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太原经济圈在国内生产特征应以资金密集型产业,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并易于控制,能够吸纳大量工业人口为主要格局。”张兵生说。

  “太原经济圈的基本构想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张兵生说,按照规划,构建以太原——榆次为中心,以周边城镇为依托的一小时经济圈是建设“太原经济圈”的主要内容,这个经济圈是外延区,它将依托中心城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特色加工业和城郊农业、生态农业,承接经济密集区的产业转移;依托交通干线;加快以太原为中心的辐射通道建设,促进沿线城市和城镇的产业集聚;逐步形成具有晋阳文化特色的综合型、生态型、现代化城镇集群。

  到2010年,太原将初步建成符合国际产业标准,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业达到相当比重的开放型、国际型的产业体系。建立起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创汇的产品出口基地和与国际接轨,功能完善的服务产业体系,太原的经济外向度和国际竞争力也将随之达到东部沿海地区发达城市的水平。

  当记者问到“为实现构建太原经济圈的目标,在近期内,将要抓紧哪些问题”的时候,张兵生说,“太原经济圈”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是我们必然的选择,而当前,我们更注重的是,一要着力抓好发展环境中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深入开展“环境创新年”活动,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二要按照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部署,进而实施“东进战略”,加强与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和中部地区的联系合作,不断扩大产业发展空间和市场空间,在定位、功能、布局等方面形成全新的思路,以一座省会中心城市、承东启西的重要城市、历史文化著名城市的雄姿,以立足山西、面向海内外的博大胸怀,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和支持,真正发挥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作用。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