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高校要学会拿着“定单”生产人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 03:46 深圳商报

  4月末,深圳商报一则关于富士康每年吸纳5万求职者的报道,相信会让很多人感到欣慰和感慨。此前,离2006届大学毕业生离开校门还有三个月,媒体已经把焦点对准了他们的求职之路。但据国家人事部、教育部等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今年的大学生就业难甚于往年。

  这边,一家企业如此大手笔地广纳人才;那厢,却是高校学子就业环境不容乐观。这两个事实看似抵触,但细究起来,却并不矛盾。

  报道说,富士康要接收的毕业生,是181所中职院校按照该公司人力需求进行“订单培训”后的“产品”。“订单培训”,这个词决定了毕业生是“按需生产”。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困境一直没能缓解,这与大学扩招有相当大的关系。有数据显示,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2003年,第一批扩招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毕业生数量接近翻番,达到212万。2005年和2006年的高校毕业生分别增长到330万和413万,是2001年的近3倍和近4倍。短期内如此剧烈地膨胀,显然是增加了就业压力。

  但是,在高校毕业生放量上市的同时,沿海发达地区却频现“技工荒”,甚至于企业开出高价也难如愿。这种“短缺现象”亮出了高校扩招之后的“成绩单”:扩招增加了高素质劳动力的供给,但却没有满足市场的真正需求;扩招满足了人们自我提升的梦想,但在就业上又几乎粉碎了他们的梦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曾有一项调查:2006年,进城务工农民的月薪平均预期是1100多元,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月薪的平均预期仅为1000元。

  除此之外,来自教育部职业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所的数字表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到2005年,由于高校的扩招,职业教育的比例从原来的58%滑到38%。职业学校由于招不到学生而萎缩。该所所长助理姜大源直言不讳地说:这个38%会延缓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德国工业举世瞩目,其支撑体系正是从中学就开始的职业技能教育。

  任何市场要想富有活力,就必须尽力消解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显然,目前我国的人力市场就处于一个信息失真的尴尬处境,它在某种程度上贻误了个体劳动者的职业规划、企业的发展甚至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而富士康与这181所中职院校的合作就是化解“信息不对称”的成功之道。富士康收获了人才、节约了招聘成本;181所中职院校育才成功并且找到了自我发展之路;每年5万劳动者可以顺利就业,这只是看得见的利益。用人企业的积极参与、中职院校的积极转型,让我们看到扭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困局的希望,也对中国未来劳动力的职业前景更有信心。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