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社评]行政性宏调 效力正衰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9日 09:38 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国家统计局本周公布我国第一季度经济业绩数据,其中GDP增幅达10.2%,比全年目标高出1.2%。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7%,比去年同期增加4.9个百分点;新增贷款量达1.26万亿元,已经占去年全年贷款目标的一半。大部分数据都显示,中国经济过热已再露苗头。

  上一轮经济过热发生在2003年和2004年间,并不是很久以前的事,一切仍然“记忆犹新”之际,另一次过热危机又悄然而至,可见国内经济结构的深层次矛盾并未解决。首先
,地方的诸侯经济仍然在追逐政绩工程,这种地方经济过热的现象屡禁不止,成为上一轮过热的主要原因,中央三令五申冷却之后,不到一年又再故态复萌。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超过半数省份出现投资过热。

  其次,

宏观调控仍然以行政手段为主,以经济措施为辅,当中央下达指令、号召全国统一行动时,过热现象就会稍为收敛,但过不了多久又会蠢蠢欲动。上世纪90年代初的那一轮宏观调控,大部分是行政手段,以后逐渐引入各种财金政策,包括调高银行准备金率、加息等等,但都属于辅助性质。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以加息抽紧银根,便足以冷却经济,但在中国并不奏效,特别是资金的分配仍然按权力规则运作,政府-银行-国企三位一体的脐带没有割断,地方政府可以影响银行的借贷,加息根本发挥不了作用。

  在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下,经济过热的周期似乎越来越短,上一轮针对钢铁、水泥、电解铝、汽车、铜冶炼等行业的措施在2003年出台,针对

房地产的措施更是去年才陆续实施,但结果在一年多之后,上述各个行业的过热现象又再出现,究其原因,就是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调控也很容易被行政手段“破功”,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经济过热的周期越来越短表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的宏观措施的效力正在日益衰减。

  依靠行政措施进行调控,在执行过程中往往缺乏对优质或劣质项目的识别力。而在政府-银行-国企三位一体的利益格局下,政府在执行调控政策过程中,总是倾向于保国资项目而砍民资项目。虽然政府在制订宏观调控决策时初衷上并非特别针对民企,但缺乏识别力的调控往往还是在事实上使民营企业成为最大的牺牲品。

  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发展滞后,是我们无法以财金手段调控经济的症结所在,现在

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及在强制结售汇的情况下,银行体系资金过剩,而利率机制和信贷体系又未能引导资金的流向,结果银行在急于“泄洪”,为资金谋出路的情况下,又继续向热门行业借贷,形成恶性循环。而要加息,央行又担心增加银行经营成本,因为现在消费物价指数远低于实际利率,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抽走资金,中小企业的融资又会受影响。如果不在市场机制和金融体系上治本,宏观调控对付经济过热,就难以走出“调完又热,越调越热”的困境。

  (日京/编制)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