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称加息意在抑制过度投资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9日 08:12 经济参考报 | |||||||||
存款利率近期变动可能性不大,贷款利率是否再升尚不明朗 自28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上调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中国人民银行对此解释,此次上调利率的政策用意是抑制过度投资,对百姓生活影响有限。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8日在一个研讨会上将此次加息称作“微调”。至于央行
中国人民银行表示,此次未动存款利率,是因为现行存款利率水平相对比较合适。而分析人士普遍预测,贷款利率上调只是第一步,有关部门还将有系列调控措施出台。同时,专家预测近期存款利率调整的可能性不大。 居民购房负担影响有限 央行有关负责人分析说,上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对居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和商业性住房按揭贷款的利息支出会有所增加,但总体看影响有限。 一是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上调幅度有限,以一笔10万元20年期等额本息还款的住房贷款为例,利率调整后贷款客户的每月利息支出仅增加约16元; 二是商业性住房按揭贷款的利率浮动政策不变,对于那些资信记录良好、符合相应政策的购房者来说,可以在贷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获得优惠,如果执行贷款利率下限(基准利率的0.9倍),实际上调幅度仅为0.243个百分点,同样的10万元20年期住房贷款,其利息支出每月仅增加约14元; 三是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只上调了0.18个百分点,调整幅度小于商业性贷款利率,继续体现政策优惠。 相对于一般性贷款而言,个人住房贷款期限较长,通常为5至30年,期间可能会经历几个经济景气循环周期。经济周期有起有落,利率水平也是有升有降,并不能因为利率的一次升降来判断利息负担的轻重。 这位负责人说,居民如果选择固定利率住房贷款,利息支出将不受影响,今后人民银行还将鼓励商业银行推出更多种类的住房按揭产品,以利于防范利率风险。同时,提高贷款基准利率有利于稳定住房价格,从根本上保护购房者的利益。 意在抑制投资信贷猛涨 央行研究局局长唐旭28日表示,调整贷款利率是央行想表达一个信号——目前经济形势虽然很好,但还要加以注意。 央行同日发布的“答记者问”将当前经济运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总结为三个方面——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供应量偏高、信贷投放偏快,认为上调贷款利率有利于抑制过度投资,协调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引导资产的合理定价。 今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7%,增速偏快;一季度银行新增贷款达1.26万亿元,超过全年目标的50%。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央行才报经国务院同意,决定上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 央行行长助理易纲也在27日表示,此次上调利率传递的信号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细水长流”式可持续发展。 存款利率不动意在鼓励内需 周小川28日在一个国际研讨会上表示,未对存款利率调整是因为目前物价指数不错,而且需要鼓励消费。 央行有关负责人解释说,此次利率调整不涉及存款基准利率,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目前消费物价指数较低(一季度物价同比仅上涨1.2%,涨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现行存款利率水平相对比较合适;二是有利于引导储蓄存款合理增长,鼓励消费及扩大内需,改善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三是有利于发展多种投资工具,拓宽居民投资渠道,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预期更多调控政策出台 易纲表示,当前中国经济仍然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势头,利用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微调,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央行高层的“微调”观点正好和经济界人士对此次加息的看法相同。经济界人士普遍认为,0.27个百分点的加息幅度并不大。 在加息之前的24日到2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接连公布了电解铝、水泥、铁合金等行业的产业调整政策。分析人士认为,国家发改委和央行先后出台紧缩政策意味着新一轮宏观调控的开始。 投资银行普遍预期有关部门会有一系列动作。摩根士丹利认为,央行上调贷款利率只是第一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宏观调控措施推出。瑞士信贷经济师陶冬预测,央行有可能在“五一”假日期间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对于下一步央行会否调整准备金比率,易纲28日并未给出明确答案。 央行此次上调贷款利率并没有同时上调存款利率,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将会扩大,人们担心会刺激银行扩大放贷规模。易纲表示,央行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并联合银监会于27日召开了“窗口指导”会议,要求各银行控制信贷投放节奏,强化资本约束,既要严格控制对过度投资行业的贷款,又要加强对经济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 从另一方面,存贷利差扩大减轻了银行通过大量贷款来增加利润的压力,将有助于银行针对贷款引入风险调节的定价体系,对银行来说是个利好。建行股价在28日港股收市时上涨2.29%,相信此番加息也会对即将上市的中国银行以及工商银行产生正面影响。 本报记者 赵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