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环洞庭湖经济圈”应构建生态工业体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7日 23:14 中国经济时报

  ——访湖南商学院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谢茂拾

  ■“环行洞庭湖”采访系列报道之五■本报记者王晓红

  目前,湖南的“环洞庭湖经济圈”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并有从学者研究走向政府行为的趋势。有政府的推动和经济本身的内驱力,“环洞庭湖经济圈”从地理概念走向区
域经济的发展之路将为时不远。据悉,环洞庭湖的湖南岳阳、益阳和常德三市政府正在就区域开发问题展开经济研究和行政协调,打造一个与“长(沙)、株(洲)、(湘)潭”一体化并驾齐驱的湖南经济第二增长极已经逐渐成为三市政府的共识。

  那么,“环洞庭湖经济圈”崛起和突围需要营造一个什么样的经济体系?如何来构建这个体系?日前,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区域经济专家、湖南商学院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谢茂拾教授。

  中国经济时报:您提出“环洞庭湖经济圈”崛起和突围要营造适宜的生态工业体系,这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谢茂拾:营造一个适宜的生态工业体系,是“环洞庭湖经济圈”崛起湖南、主动对接“长株潭经济圈”的关键。之所以要提出这个观点,是因为环洞庭湖相对落后的工业状况可能激发地方政府的赶超新思维,大开发可能导致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再次失衡。这一认识基于以下两点依据:

  首先,环洞庭湖三市工业总量偏小,属工业欠发达地区,扩展工业总量的压力可能使地方政府树立赶超新思维。从三市的整体看,其工业地位不仅不能与其人口和地域所占地位相称,而且与长沙等市相比,更有日益落伍的态势。所以,三市政府已经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尽快赶超发达地区势必成为其当然的新思维。

  其次,环洞庭湖三市工业布局和结构不甚合理,大干快上的赶超新思维可能忽略对现有工业布局和结构的调整。目前,三市工业基本上以传统产业为主体,大中型企业较少,产业间缺乏有机的关联度和协作关系,不少行业如造纸、建材、

化工、纺织等对洞庭湖区的水面和城乡造成了严重污染,企业效益也较低。在产业关联度方面,不但三市工业未形成相互联系的产业链,各地区间还处于机械性的版块结构,而且各地区内部的工业行业和企业也缺乏有效的生产经营和市场协作。例如,三市现有工业企业涉足了我国工业所有39个行业大类中的38个大类和201个中类散、乱、小成为了区域间工业整体布局的最大特点。另外,益阳市现在南洞庭湖沿边的造纸企业就有30家,其中仅有沅江纸业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保工程系统,水循环使用率为36%,而其他29家造纸企业均只有简易的氧化塘或沉淀池,重复用水率为0;环洞庭湖区现有的十多家小氮肥厂,没有一家形成规模和品牌,不但效益不好,而且未曾进行有效的污染治理;环洞庭湖的十多家制药企业中,仅益阳汉生制药有限公司日排放污水就达240吨。面对这种现状,三市政府如果不在工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上下工夫,而是一味地强调在发展上赶超发达地区,则很可能加剧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畸形化。

  所以,我认为,环洞庭湖相对落后的工业状况可能激发地方政府的赶超新思维,大开发可能导致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再次失衡。这需要引起三市政府和湖南省政府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环洞庭湖经济圈”的建立和发展应该以建立生态工业体系为核心,而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中国经济时报:但是,环洞庭湖要发展什么样的工业和建立什么样的工业体系呢?

  谢茂拾:有关监测资料显示,目前洞庭湖内洄游性或半洄游性鱼类资源急剧减少,大型经济鱼类如青、草、鲢、鳙等数量锐减,已占不到总产量的10%;在洞庭湖,洲——草——鱼——鸟形成了一个湿地生态循环系统,由于湿地锐减,鸟类栖息地遭到蚕食;2005年,由国家林业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的洞庭湖水鸟调查结果显示,和上一年相比,国际濒危物种减少了4种;常见种群降幅在50%以上。

  事实表明,洞庭湖及其周边的生态危机已经日益显现,其原因主要是人类过度活动所致。譬如,洞庭湖环湖周围纯湖区工业企业近600家,年排工业废水2.76亿吨,城镇生活污水排入2.62亿吨,化肥、农药年施用量达到187.3万吨和1.7万吨。这些未能有效治理的污染物造成了湖区内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洞庭湖局部水域水质的恶化,湖泊富营养化现象呈发展趋势。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在大型造纸企业林纸一体化的推动下,洞庭湖地区一些县市兴起了一股种杨热,整个湖区杨树种植面积扩张了数万亩,就连一些基本农田、行洪道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未能幸免。愈演愈烈的种杨热隐藏着极大的生态风险。洞庭湖区目前局面的形成,虽然有湖区农渔业人口增加的原因,但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和结构以及人们对工业财富的无节制追逐,无疑是其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

  严酷的现实证明,盲目发展工业所造成的洞庭湖水面污染、洞庭湖地区湿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等现象不但会影响本地生态,造成农业灾难和工业投资的巨大损失,而且会引发中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生态危机乃至全国的生态失衡。因此,环洞庭湖经济圈的建立和发展应该以建立生态工业体系为核心,而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任何以牺牲洞庭湖生态平衡来发展工业的思路和行为最终都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在建设“环洞庭湖经济圈”的过程中营造一个适宜于洞庭湖区自然生态环境的生态工业体系?

  谢茂拾:环洞庭湖地区的各级地方政府必须树立惠及子孙万代的生态工业体系发展观。“环洞庭湖经济圈”的形成虽然最终要靠市场规律和经济的内在驱动力推动,但是,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政府的作用无疑是最直接的力量。所以,各级地方政府一定要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高瞻远瞩地思考环洞庭湖地区的工业发展问题,把发展工业和保护生态有机地联系起来,以生态工业作为发展的主线,摒弃短期行为,优化行政官员的政绩考核指标,将生态发展观作为考核干部的最根本标准,而不是以年度GDP、财政收入等指标来衡量和评判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

  “环洞庭湖经济圈”的建立和发展必须立足生态工业体系定位和生态工业体系规划。“环洞庭湖经济圈”应该是生态经济圈,而生态工业体系则是生态型的“环洞庭湖经济圈”的核心。建议湖南省政府和三市地方政府及早成立区域协作性质的“环洞庭湖经济圈”协调机构,并联合省内外专家对“环洞庭湖经济圈”的经济发展蓝图,特别是生态工业体系进行一次整体评价和规划。

  “环洞庭湖经济圈”的生态工业体系既要符合洞庭湖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又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大胆进行创新。大致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新办工业企业进行生态定位,重点发展环保型的新兴产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二是对存量工业企业进行布局和结构调整,坚决治理和关闭高污染企业,同时做大做强符合生态要求的优质企业;三是发展能够形成环洞庭湖区域内产业协作的生态型行业和企业,形成区域内的生态型产业集群和生态型企业集群;四是采取纵向一体化的形式发展能够在区域内进行价值链延伸的生态型大企业,以生态型大企业带动区域内的生态型小企业的发展;五是将“环洞庭湖经济圈”的生态工业体系建设放在中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大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进行考虑,重点发展能够与这些地区的产业和企业有产业协作、资金融通、信息沟通、物质流通、人才流动等方面优势的生态型工业行业和企业,主动接受大经济区域的产业能量辐射;六是发挥环洞庭湖的区域优势,充分利用三市的城市化功能,主动吸收湘鄂边区、长株潭地区和三市周边地区的经济要素,并与之形成具有产业关联度的生态型工业共同体。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