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低自由含量的选择是一种什么“选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7日 09:04 中国经济时报

  ■张贵峰

  针对近期媒体报道的重庆涪陵541名高中学生放弃高考事件,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日前表示,他不知道这些高中生是什么原因不参加高考,“如果是因为学生考虑到自己的多方面能力,比如说职业教育,比如在某些岗位上能够成才,选择其他形式,我认为是好的。”(《海峡都市报》4月26日)

  如果当真“不知道这些高中生是什么原因不参加高考”,发言人上述关于重庆高中生弃考是“选择”,“是好的”的回答,当然言之成理,诚如发言人所谓:“高考是一个成才的重要形式,但不是惟一的形式。”

  但非常遗憾的是,从此前媒体的报道中我们知道,重庆这些学生所以弃考,很大程度上并非“考虑到自己的多方面能力”,连当地教育官员也承认是“高额的教育收费导致放弃读书的梦想”,因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放弃高考的541名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农村高中学生,越是地理位置偏远的学校,人数越多。”在这种背景下,高谈阔论弃考也是一种“选择”,有多大意义呢?

  所谓“选择即自由”,反过来讲,有自由才可以言选择,这意味着,选择的质地,取决于自由的程度和含量,也即,自由的程度越高、含量越大,选择的品质才越高、余地才越大。因此,只有基于充分自由的选择才可能是真正的选择,否则,身不由己、没有任何回旋余地之下的非此即彼,纵然形式上也是一种选择,但至少决不是自由、尊严意义上的选择。比如,一个富豪“买

宝马还是买奔驰”的权衡是选择,而一名乞丐“吃脏馒头还是吃馊饭”的犹豫就很难说也是“选择”了。同样的道理,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村学子,面对“本科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一个贫困农民35年纯收入”的大学学费,无奈之中放弃高考而选择外出打工,又是一种什么样的“选择”,并值得津津乐道的呢?

  当然,必须承认,正如没有绝对的自由一样,任何选择也都是相对的、有约束条件的,因此,高中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爱好等特点,决定自己是否高考上大学,确实是必要和理性的,但现在的问题是,即使是相对的自由、相对的选择,难道不也应该有一个起码的底线?比如,不能仅仅因为经济状况、家庭出身、户籍限制等条件,而使弱势群体失去人生选择的自由。显然,捍卫这样的底线,不仅是那些弃考学生的权益所在,也是一个社会文明含量、发展程度所系。

  马克思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诚哉斯言!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