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正文
 

QDII试水 只为更大规模“开闸”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5日 09:40 扬子晚报

  作为央行日前“汇改新政”中最具刺激性的内容之一,国内符合条件的银行、基金公司和保险机构将被允许以各自的形式进行境外理财和投资,这意味着QDII制度(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在不久的将来会正式浮出水面。

  大门已经打开

  虽然从央行最新发布的2006年第5号文件中,官方并没有明确提出QDII制度,但是人们还是敏感地捕捉到了QDII即将开闸的信息。按照政策规定,“符合条件的银行可集合境内机构和个人的人民币资金,在一定额度内购汇投资于境外固定收益类产品”、“符合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可在一定额度内集合境内机构和个人自有外汇,用于在境外进行包含股票在内的组合证券投资”、“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可购汇投资于境外固定收益类产品及货币市场工具”。这就意味着,QDII即国内机构投资者进行境外投资在程序上已获官方认可。

  QDII是与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相对应的制度。虽然QDII的概念在国内已经被热炒几年,但从外汇管理和中国股市等方面考虑,政府始终没有放松口风。最近两年,国内不少大企业如联想、中石油等在境外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但这种投资只是一种策略并购行为而不是资本经营,并且这种投资过程本身与外汇市场没有直接关系。因此不能称为QDII。

  QDII制度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核心问题,即资格认定、资金监控以及投资品种和比例。依此审视,本次获得部分境外投资权的银行、保险和基金公司都可纳入QDII的范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开放的“三大机构”主要是在通过购汇或者换汇的基础上进行境外投资,境外投资实现收益后,再到境内结汇,实现人民币收益,表面上看来这是一个迂回曲折的途径,但却可以看作是宏观管理层为典型的QDII即将松绑的一个积极信号。

  资本流通新管道

  同国内投资品种相比,国外投资市场的稳定而较高的收益率无疑为国内投资机构获得理想的汇报提供了可能。仅以美国为例,美联储通过连续15次加息后,目前联邦基准利率已经调高到了4.75%,因此,很多以美元计价的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收益率都已经超过5%,远高于境内同类固定收益产品,境内企业和居民投资这些产品自然会获益匪浅。

  不仅如此,由于境外理财透明度比较高,产品比较多样化,比境内资本市场更加成熟,因此对境内的机构投资者和私人投资者势必产生较强的吸引力。

  其实,对于中国金融业而言,政策所给予的境外投资渠道已经远远超过了其本身所具有的意义。2006年底中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保险业将面临着更加残酷的竞争。而拓宽了金融机构的投资渠道,从资本竞争力而言,无疑有利于中国金融业以更强的姿态与对手博弈。

  正因如此,瑞士信贷亚太首席经济学家陶冬认为,未来三到四个月,我国国内将有40亿到60亿美元的内地资金成为第一批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QDII资金,而在整个2006年度,按照2005年的外汇储备增长速度推算,该数据可能达到100亿到120亿美元左右。

  A股不会失血

  过去,提起QDII,国内股市容易“草木皆兵”,决策层放缓QDII,则是考虑到了国内资金流向海外给中国股市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众多财经人士认为,QDII对国内股市的影响更大程度上是停留在投资者的心理层面,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不会对资金供给产生太大的负面效应。

  无论是保险、银行还是基金,在一段时间内QDII的规模将是相当有限的。而且他们对于海外市场都还缺乏经验,出于谨慎原则,一开始只会试探性地进行小规模投资。不仅如此,在

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投资人将人民币换成外币投资的积极性也不会太高。

  对于金融资产来说,流动性本身是有价值的。可以投资的品种越多,说明资产的流动性越强,对资产的估值就应该越高。QDII制度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人民币资产的价值,这对以人民币计价的A股市场无疑会造成一种更大的吸引力。

  全面地分析,QDII的推出不仅不会对国内A股市场形成资金冲击,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其健康的发展。近几年内地资金通过各种方式“暗渡陈仓”进入境外金融市场已不是新鲜事。而QDII放行有助于使地下金融转向正途,更可将正常的海外投资需求纳入可监管、可调控的轨道,减少国内股市波动。最重要的是,股改和汇改的叠加效应将使QDII为国内A股市场带来良好的“鲶鱼效应”。通过境内外股市投资环境及投资标的横向比较,倒逼A股上市公司改善治理结构。审视改善自身的投资策略,完善A股市场的定价平台。


爱问(iAsk.com)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