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中国钛产业无序发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5日 09:04 中国经济时报 | |||||||||
■本报记者丁双喜景应忠 近一年来,中国新建了大批海绵钛生产项目,业内人士对近期过热的海绵钛产业深表忧虑,担心海绵钛产业的无序发展重蹈电解铝产业的覆辙,陷入资源资金双重浪费的“泥潭”。
“钛”最早发现于1791年,由于“钛”金属在抗腐蚀、耐高低温和传导性等方面均有良好表现,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化工、机械、医药等众多领域,市场前景广阔。海绵钛是从钛矿中提炼出来的,是生产钛锭的原料,是由钛矿到钛材的中间环节。因为生产工艺复杂,投资巨大,目前世界上仅有中国、日本、美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六国可以生产,生产企业仅有9家。近几年,国际国内市场海绵钛价格上升较快,由最初每吨6万元左右上升到现在每吨20万元。2004年前,国内仅有遵义钛业和抚顺钛厂两家企业。而2005年仅1年时间内,中国境内在建的海绵钛厂就达到18家之多,这些企业计划投资多则10多亿元人民币,少的也要5亿元人民币。业内人士担心,这种投资过热的行为,将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埋下隐患。 贵州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海绵钛生产企业,年产能已达万吨,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该公司办公室主任潘廷祥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中国确定了大力推广钛材民用方针,钛工业得到了稳定发展,价格上涨很快。2005年,山西、甘肃、辽宁、陕西、海南、云南、河南等地看到市场机会,先后上马海绵钛生产企业,新建企业多达18家,产能累计总量接近10万吨。如果这些企业投产,再加上现有的遵义钛业、抚顺钛厂的产量,中国的海绵钛产量将远远超过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的总量。然而我国目前的钛材加工能力仅有3万吨左右,海绵钛的产能必然过剩,海绵钛生产行业也必将品尝过分扩建的苦果。 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主管生产的厂长胥力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生产海绵钛要经过钛渣冶炼工艺、氯化工艺、精制工艺、还原蒸馏工艺等多个环节,工艺复杂,技术难度高,再加上我国钛矿储量虽然大,但优质矿藏资源有限等因素,上世纪80年代,我国有10余家海绵钛生产企业,最终只留存下2家。另外,在海绵钛生产环节中,还将产生大量的氯化氢、矾渣、四氯化硅等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解决不了资源的再生利用并造成污染的企业在发达国家属于“叫停”企业,这也是直到2004年底,全球海绵钛生产企业未超过10家的原因。 2005年12月,中国科学院院士、钛业分会会长曹春晓,国家科技部高技司材料处处长黄世光以及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国内科研院所的十多名院士、专家共聚遵义,召开我国海绵钛冶炼技术研讨会,专家们在会上指出,目前的海绵钛市场是极不正常的,高额的价格利润带来了良机,但是这种行情能保持多久,行业内或想要进入该行业的人士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一些地方政府及对钛产业还了解不深的投资商应慎重决策,避免造成资源及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专家们对目前国内各地盲目上马海绵钛项目深为担忧,他们认为,市场经济不是无序发展,不是完全不需要调剂引导,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对某些行业“投资过热”、“盲目上马”现象予以宏观指导及调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