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贸易摩擦:中美在双赢局面中积极对话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1日 08:54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王栗涛

  4月18日,胡锦涛主席应邀访问美国。此前,吴仪副总理赴美主持第17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专家表示,中美高层在短时期内频繁接触,都围绕着一个跳不过去的老话题“中美贸易摩擦”。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中美贸易逆差所带来的贸易摩擦问题请相关专家分析。

  中国接手“贸易摩擦”接力棒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美国国内少数议员曾多次以“中国纺织品使得美国一些行业遭受倾销之苦”为由向美国政府施加压力,希望对中国进行贸易制裁。

  “美国为什么不问我们买了多少美国飞机?美国国内有些人是放大了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张孝德向记者坦言,

中国经济在最近几年开始飞速增长,中美贸易规模增加,双方依赖程度加强,因此贸易之间的摩擦相应地要多一些。

  有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1月,在中国内地运营的863架飞机中有534架是美国波音飞机,波音飞机占中国市场份额达到三分之二。中国从美国购买飞机的总费用累计接近400亿美元。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对此大声疾呼,中国卖8亿件纺织品才相当于购1架飞机的钱。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雨时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美国经济运行的形态决定了美国的有形贸易肯定是逆差,这是无法改变的。”他还说,从经济角度看中美贸易摩擦的实质是,美国把国内资本、资源都用在高新技术和服务业上,美国制造业所占本国GDP的份额很低,因此美国国内所需要的物质消费品基本上都要靠其他国家来供应。比如,美国的纺织品生产成本很高,因此美国在纺织品方面不仅无法和中国竞争,也无法和其他国家竞争,所以美国即使不从中国进口也要从别国进口。

  “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的70%以上是由三资企业实现的,而这些企业是从东南亚和中国台湾等地转移到中国内地的企业,真正的中国民营企业出口所占分量并不大”,李雨时在分析中美贸易逆差的根源时还说,这实际上是世界产业链中制造业这一环搬到中国内地,而且这个趋势在短期内很难改变。

  贸易摩擦

  会始终伴随中美经济交流

  美国1960年代与日本有过贸易摩擦,而到1970年代,美国和韩国也因为贸易逆差产生过摩擦。

  “中美贸易逆差是一种经济的常态,一旦出口快速增长必然会有矛盾。”李雨时说,实际上美国的经济特点就是利用世界资源来养美国,美国在服务贸易方面有1000亿美元的顺差。

  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美国在中国投资项目近5万个,几乎涉及所有领域,实际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美国企业海外利润的主要来源地之一。

  学者普遍观点是,中美贸易摩擦只是两国经贸交流中所出现的一些不和谐音符,但有一些学者还持另一种看法,贸易逆差是造成中美贸易摩擦的惟一因素,对此张孝德认为,中国对美国纺织品的冲击被某些美国议员扩大化。他具体说,中美贸易摩擦出现的频率和美国国内的政治气候有关系,所以中美贸易就会有忽冷忽热的表现,尤其是最近这几年。

  双赢局面的中美贸易

  吴仪在美国夏威夷州的欢迎晚宴上说,2001年至2005年,两国贸易额年均增长27.4%,美对华出口年均增长21.5%。2005年,中国跃升为美第4大出口市场,成为带动美国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对于中美贸易的未来走向,李雨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频率最高的字眼是“乐观”,他认为,“中美双方经济的互补需求远远大于摩擦冲突,中美两国都从贸易中获得很多实惠,这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美国两大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国际经济研究所最近联合出版的《中国:资产负债表》认为,中国给美国带来的经济利益是无可争议的。中国市场快速增长促进了美国的出口,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以及对美国金融资产的投资则帮助抑制了美国的通货膨胀和利率上升,为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和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创造了条件。

  张孝德表示赞同此观点,他认为“中美贸易逆差给美国带来的收益可能会远远大于给中国带来的利益”,他还说,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让美国人用很少的钱享受了更大的价值,这样反而是降低了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但一部分美国人只谈危害而不提及收益。他还认为,中美贸易格局在短期内无法调整,所以贸易摩擦还会在很长时间内持续下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