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外汇 > 正文
 

藏汇于民成主调 二季度人民币升值可能会提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1日 08:54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赵红梅

  4月20日,1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8.0126。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市场正在观望。

  “虽然人民币升值压力一直存在,但最近的一些变化表明,人民币汇率在短期内趋于
稳定。”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周子衡说。

  “藏汇于民”付诸实施

  4月13日晚,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06)第5号发布。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师左晓蕾分析,央行新政对减少外汇储备、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具有积极作用。此举有利于金融业的全面开放,拓宽了金融机构的盈利渠道。但具体作用还要看配套措施的出台,近期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中国

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国家主席胡锦涛即将访美之际,央行出台新政缓解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周子衡说:“新政的最大意义在于完善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外汇管理制度,理顺了外汇供求关系。标志着我国从外汇紧缺时代走到了外汇过剩时代。国家集中垄断调配外汇资源的时代基本结束,外汇资源将向政府、金融部门、企业和个人分流。”

  长江证券汇率分析师周勇说:“央行新政出台,是先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所说的‘藏汇于民’思想的具体实施。3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8751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居全球首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央行对外经济政策的思路出现了重要转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说,现在放行QDII是真正落实“藏汇于民”的外汇管理政策,不仅可以改善我国的外汇资产的收益,而且可以分散风险。

  周子衡认为,新政出台一段时间后,居民和企业将持有大量外汇,这意味着影响汇率的力量将来自多个部门。当居民和企业更灵活地运用外汇资源时,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就会减少。

  二季度人民币升值可能提速

  上周在人民币“破8”仅一步之遥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13日出现了较大的跌幅。但市场仍预期,“破8”是迟早的事。

  可是,在本周,一些交易员和汇率分析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态度发生了变化,他们认为,央行公告第5号发布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将在短期内稳于8.01关口,并等候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期间的消息作为交易参考。

  兴业银行一位外汇交易员分析,“新规出台令人预期人民币汇率近期不会大幅波动,而是逐渐趋稳。但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存在。”

  国海证券固定收益部杨永光认为:“人民币汇率有双向波动趋势,但长期趋势依然是渐进式升值,关键是速度。我们预计,今年人民币兑美元将有3%~5%的升值。第二季度人民币升值速度会加快。”

  周勇分析,“从单日波幅来看,近期人民币波动幅度虽然还没有达到0.3%的上限,但是进入3月份以后,已经出现6次单日涨跌幅超过0.1%的情况。这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人民币升值压力在加大。进入二季度,人民币升值有望提速,全年人民币升值在3%~5%之间。”

  花旗银行日前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人民币年内仍将保持渐进的升值进程,升值幅度在5%左右。

  人民币升值压力依然存在

  4月12日,海关总署公布3月份进出口贸易数据,当月进出口商品贸易总值为1449.03亿美元,3月份的贸易顺差大幅上升至111.89亿美元,导致一季度贸易顺差扩大至231.3亿,相比去年同期增长40.35%。

  市场普遍认为,这一数据增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也为美国向中国继续施压提供了依据。

  “去年央行调控的措施主要集中在为微观主体提供汇率避险工具,今年则是回到解决贸易失衡和储备过多的问题上来。接下来央行调控的重点可能是如何解决贸易失衡。”周勇说。

  有分析师预测,

美联储5月可能第16次加息,将短期利率自4.75%升至5.00%。这样,美元加息周期已经接近尾声。

  周勇说:“从汇率市场来看,支撑美元强势的基础快要瓦解,美元明显进入了高位僵持阶段。未来美元的走势,除了取决于美联储何时结束加息周期以外,更主要的在于日元和欧元何时开始加息。如果日元和欧元短期加息时机不成熟,美元在高位僵持的时间就会更长。但从更长远看,美元重回‘贬值通道’已经为期不远。一旦美联储停止加息,人民币升值压力就会加大。”

  周子衡则认为,虽然5月美联储加息会给人民币汇率带来一定影响,但目前来看,国内的一些因素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更大。4月13日后,个人、企业、金融机构均可增加自身的外汇资产,这些国内的力量将使汇率更趋稳定。但有一点是清楚的,人民币将进一步升值的普遍预期没有变,压力依然存在。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6,6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